第291章 繁荣的渤海湾(2 / 3)

晋末的卯金刀 倚夜听雨 5573 字 11个月前

在郡县大户跟自己是不是同姓。

如果有,自己最好也改个同样名字,那说不定上面人为了不出错误,便把几个同名同姓同郡县的人全部都招进去了。

否则,你想要在没糊名制的科举制中脱颖而出,那才华要多逆天啊。

王羲之接着又同王度聊了一段时间,但在知道科举制度的差距后,心中或多或少还是有几分心忧晋廷的。

王羲之从小就是在晋廷长大,他们琅琊王氏更是从他父亲还在时便是晋廷最顶尖的家族。

虽然父亲战败长平,让自己没了出路,但王羲之对晋廷的归属感还是非常强的。

毕竟晋廷对于世家那是真的好,大汉现在对世家也是真苛刻

只要王羲之是正常人,那自然是会对大汉抵触,对晋廷产生无尽的归属感。

但因为王旷战败长平被,所以自己是王旷的儿子被打压,堂叔找到了自己,原本以为自己能够出人头地,结果没有想到堂叔是让自己过来投靠大汉,为琅琊王氏寻找后路。

所以,王羲之哪怕对晋廷的归属感比大汉强的,但经过泰山郡明白了大汉士卒的战意,来到临淄见到大汉的繁华,如今又听闻大汉的科举制度。

王羲之明白,大汉是真的想收拢河北俊才为自己效力。

而晋廷弄出科举要得并不是选拔人才,而只不过是换个样继续维持世家的统治。

自己当然可以说,晋廷选拔出来的人以德取人,拥有更好的德行。

但也改变不了,大汉这些制度改变,所带来的蓬勃的生命动力。

这是个欣欣向荣的朝廷,而晋廷与之比较说不出的落寞与腐朽,更不要说现在琅琊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随时有可能爆发内乱,否则自己也不需要来大汉这边了。

王羲之觉得只要晋廷派人来这边看一看,定然会发现,大汉所占土地没有晋廷广袤,但是大汉的发展已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

接下来,王羲之便暂时居住在王度府邸,而王度也没让王羲之等上多久,便带着王羲之进入官船,一起走着已经非常成熟的津口到莱阳这条航道。

只不过,这次官船开始行驶时,王羲之见到港口千帆竞游,坐在官船上向下面俯视,这一幕相当壮观。

这些船只有的大小不下于官船,但小的也只是有着几片舢板,只是此刻海面上一望无际都都是船只,不由让王羲之感慨。

“子器,渤海湾这边都是这般热闹的吗”王羲之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由感慨。

王度说道“你这时节来的特殊,一般上来说,冬日沿海结冰只有港口有人凿冰的少数商道通行,而春天大王下令禁止下海捕鱼,只有夏初开始到霜降之间是捕鱼期。

所以今日你才见到这般景象。

不过真说起来,那些小船以后还多见,真正少见的是这些大船。

大船会进入大海打捞鱼群,一般上不把他们的仓库给装满,怕舍不得回来。”

王羲之听到了这话,不由道“我一直以来以为南方擅长渔猎,没想到北方百姓也擅长,这般千帆竞流的景象,如今看来甚是壮观啊”

“原本是不擅长的,出海捕鱼的渔民更是贱籍之流。”王度听到王羲之的话道,

“但大王来了后,开始传授渔民捕鱼的技巧,捕鱼的装备,甚至鼓励村庄以集体为名义向朝廷租借那些大船。”

王度说到这里,指着需要几十甚至近百青壮力量才能操作过来的退役军舰道,

“这才让渔猎变得丰富了起来,让百姓们靠着渔猎也能活下去”

王羲之听到王度的话若有所思,这般由政府开拓向海洋,是王羲之所完全没预料到的。

毕竟身为世家贵族,向大地刨食才是正常的。

“海洋之中有这么多的鱼吗”王羲之问了一个自己都觉得很蠢的问题。

王度倒非常乐意让琅琊王氏长长见识,“至少现在取之不尽,每年船只规模与体积都在变大,如果不是大王规定了春天不许出海捕鱼,怕春天都有船只出海”

“偷偷出海出不了吗”王羲之听到王度的话,不由好奇起来。

“大船才能出得远,而退役的大船都是有数的,再加上海上有舰队巡逻的,若是被抓住了连船都会被没收,没有村子敢冒这么大的风险”王度摇摇头说道,

“而且在海上航行最重要的是淡水,整个渤海湾,甚至向更外面的海洋衍生,能补给淡水的海岛就只有那么几处。

尤其打渔打到便宜鱼都会到那些淡水岛上处理,贵重鱼则尽可能带活的回港口出售”

“嗯”王羲之听到王度的话,带着几分好奇,道,“那些淡水岛上有这么多的人,能够这些海鱼都给吃了”

王度摇头说道“想什么呢,基本上都在那淡水岛屿上制作成咸鱼,运输到沿海港口再进行下一步处理,看看到底是直接拿来吃,亦或者是制作成咸鱼干。

总而言之,平民们都把这些咸鱼或或鱼干当做配菜,便宜可口,配上饭来却是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