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都没有支撑过去,可以想象皇甫嵩是何等凶残,基本所有时间都用在赶路上了。
但刘泰麾下的所有人没人否认,褚翜在刘泰政权中的地位。
祖逖只是没了豫州刺史的身份,但祖逖自身的影响力并没有消失,一手打造出来的北府兵也一样在祖逖的手中,只要自己进攻中原,祖逖肯定会被重新启用。
最重要的是那些获得土地或者开垦出土地的百姓,真正从土地中耕种出沉甸甸的粮食。
因为刘泰因为自身见识远超这个时代的原因,所以很多战略都是自己定调的,褚翜只是起到了一个查漏补缺与填充细节的作用。
还有老夫是河南褚氏,谁还不是世家出身,一个个在这里显摆什么干活,干活”
温峤出列,表示自己会乘机把“金刀之谶”之类,汉室大兴的谶言向黄河以南渗透,从而让减少百姓们对于我们军队的抵触之感。
只不过,这些新加入的士卒,成为府兵,然后成为战兵,到底是需要一定过程。
当然最重要得是,褚翜这家伙实在太精力旺盛,卷得所有人都在疯狂的加班干活,只有刘泰往往丢下了战略就去干自己的事情了。
一开始,刘泰只让退役老兵去组建府兵,但当地若说有自愿参军的人到底不算多。
当然,最惨的是那种,自己的战略制定精妙,自己也做到了,但新版本战略还没更新,结果情形的变化已让自己原本的盟友背刺自己的重臣,那是真没办法。
羊曼出列,表示可以去游说兖州的世家,自己泰山羊家本来就兖州世家的领头羊,现在大汉顺应天命,统一天下乃天道,让这些世家马上投降有些难,但等到兵锋指向兖州之时,减少当地世家的抵触,让当地世家会更顺利的归降总归是能做到的。
而相互间有了信任,河北之地的百姓们对参加刘泰的军队自然越来越是踊跃,谁能让他们吃饱饭,谁能够保护他们,那麽他们发自内心的拥护谁。
但想想刘泰一直以来的屡战屡胜所创造出来的奇迹,他们也本能认为自己在军事上的敏感不如刘泰,到底选择了刘泰这个谋划。
这些都是需要进行计算的,追求最大的性价比。
而且刘泰提出来的策略,也不能算是差,大概七层左右的胜算。
因为刘泰一直以来都是胜利的。
两年时间继续各种的军用物资,为下一次的征伐做好应该有的存储。
所以,刘泰既然坚持这个计划,一众文臣也就没任何反对。
真正需要他们写字,甚至默写汉书,则是他们要成为屯长,甚至军史时才需要。
郗鉴出列,表示兖州是自己的家乡,自己在家乡也有几分薄名,到时候希望能成为随军军师,从而协助大王处理与当地世家的突发事务。
而在整体框架没变化的情况下,刘泰也非常乐意接受。
而皇甫嵩便带着缺少装备缺少粮食,甚至还有人扯后腿的三河五校,直接从南杀到北。
但面对刘泰麾下的谋主褚翜,但也没有一个人敢说一个不字。
就算够,自己需要克扣多少土地才能让战士们感觉到欣喜的同时,又有奋斗意志。
别得不说,就算诸葛亮也没想到司马懿敢穿上女装在军营里面走一圈,问问将士们自己的衣服好不好看,谁敢说,司马懿的脸皮与忍耐不是超越了正常人的常识。
虽然周平走前,靠着剿灭溃兵训练了一批士卒出来,让这批人能顺利老带新。
而经过这近一年的时间沉淀,刘泰统计了河北之地的田地数目,自己需要战兵,以及计算多少府兵能挑选出一个战兵的详细数目后,才能确定分封的土地够不够。
至于九章算术,那就是向着曲长之类的官员去了。
所以正常情况下,豫州根本就不会防备刘泰的军队。
在这不败金身下,虽然刘泰选择对方最强一点进行突破,让凡做文臣的多少会感觉到几分不安。
这样的情况下,若先打下苟晞,再合围中原,至少战略上来说能更加容易。
而有时候,自己制定的战略就算再精妙,结果因为对方实力强大而做不到,那这战略也没有意义。
历史上的朝代遇到全国性质的大规模起义,虽然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但不能否认他们的战斗力,作为乱世的排头兵,他们对任何朝廷制度来说都具有毁灭打击的。
是的,刘明开始大规模训练新战兵,尤其刚占领的河北之地的战兵。
这就让河北之地的百姓拥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希望,也有对刘泰的信赖。
不过至少还有两年时间刘泰才会选择挥兵南下,就时间上来说,是绝对是足够的。
刘泰先是鼓励百姓们自己去开垦土地,同时先把有功勋战士的土地先发了。
军队的等级制度非常清楚,如果只是成为府兵,那就只在当地管理治安,辅助当地太守。
所以刘泰坚持趁祖逖不当豫州刺史,不统帅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