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高瞻的恐惧(2 / 3)

晋末的卯金刀 倚夜听雨 5845 字 11个月前

王浚的军队死磕,记住,你们只是去破坏范阳与燕国两郡的秋收而已”

整个幽州现在的核心郡县是上谷郡,范阳郡与燕国郡,而这三郡也是王浚的核心区。

所以对刘泰来说,只要这三郡的秋收受到影响,那王浚军队的军粮必然会受创。

再加上这两郡与冀州接壤,想快速撤回也不是什么难事,再加上自己并不是为了攻城略地进攻对方重要据点,而只是想破坏对方的秋收。

有这些粮食能维持整个军队约半个月的时间作战,那赵安的行动能从容许多。

“还请大将军放心,安一定完成任务”赵安对刘泰保证道。

刘泰点点头,并没再多说什么,这种打游击的事交给赵安来处理,自然是最方便的。

而赵安也马上便集合了自己的军队,甚至给赵安当随军参谋的高瞻也都被通知了过来。

高瞻因为自己的家族被鲜卑骑兵所毁,所以整个家族全部迁徙到了青州。

思索后迁徙到青州的东莱郡,这稍微偏远一些但却有一定发展潜力个郡县。

高瞻来到刘泰的势力后,发现刘泰的势力结构其实挺奇怪的。

刘泰的根基并不是世家豪族,最主要的世家也就两个一个是刘泰的谋主褚翜的褚家,另外一个便是苏家。

至于青州本地的世家,好像经历了一场浩劫似的,残的残,跑得跑。

但即使如此,青州百姓好像也没有落魄,在革除了世家豪强后,百姓们开垦出来的田地收成五层,百姓们一个个感谢刘泰,也不觉得他们这么重的赋税苦。

想一想晋朝朝廷的税赋,有这么重吗为什么这些百姓好像都非常抵制呢

这些并不常见的事,让高瞻觉得自己还是不要直接跳到刘泰的面前,还是先在赵安的手下当个随军参谋,在这里继续观察观察再说。

在高瞻看来,有赵安在已足以自己高氏在青州立足。

而刘泰不依靠世家,迟早会有倾覆之祸,高瞻觉得自己呆在赵安这里安全一些。

以后就算想要清算,自己位卑职小,怎么也不会被清算到。

毕竟现在的高氏只有自己一个门面了,自己可是要小心啊

这一年来,在高瞻的有心观察下,很快便发现,刘泰的根基是从青州世家收拢过来的土地与徭役所重新组成的集体农庄。

这些集体农庄所生产的粮食,成了刘泰的基本盘。

高瞻真正观察到了这一点的时候才松了一口气。

这才正常嘛,任何的政权先去看对方的粮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多少能确定对方基本盘。

如果连粮食的稳定性都没有办法保证,那这个政权肯定会出现相当大动乱的。

而高瞻紧接着便发现刘泰的第二个基本盘,那就是府兵们的军田。

刘泰并没有直接从这些府兵们的手中收税,但刘泰给这些府兵们开通了特殊的渠道。

这是高瞻在成为了赵安的随军参谋之后才发现的,赵安的军队跟其他军队很不一样。

相对其他军队,赵安的军队在军阵训练上要少的多,更多是进行百人队的操练,而不是那种大范围的,多重兵种的训练。

而这最多只是军事定位的问题,高瞻也不觉得自己的见识能够高过常胜将军刘泰,以及一手建立了这支军队的赵安,也只是心中有所疑惑而已。

但真让高瞻感觉到惊讶的是,赵安的这一支军队只要到农忙时都会主动去帮助拥有军团且有些忙不过来的军属进行帮忙。

在完成后若还是在农忙时节,甚至会主动帮助当地百姓进行春耕或者秋收。

这样的军队,高瞻是看都没看到过,甚至高瞻也看得出来,这些事情这支军队干得甘之若饴,甚至连军队中的士卒都感觉到自豪。

因为这件事,高瞻也询问过找赵安,“你这么做难道不怕郡公知道吗”

毕竟在高瞻看来,赵安这般的行为已经算得上是有几分养望了,实在是太大胆了点。

但赵安却对高瞻回答道“这事情本来大将军就知道,这里的士兵也都是大将军专门挑选出来的,都是些好说话愿意帮助平民百姓的士兵”

高瞻听完赵安的话,脑袋嗡嗡的,但却也不多说什么。

只是后来理解了赵安的军队的定位后,高瞻倒理解了为什么刘泰会这么的安排,对刘泰的治军之能更增添了几分敬畏。

随着高瞻对刘泰军队的逐渐熟悉,高瞻发现,凡拥有军田的军人,在顺利生产粮食后,军需官会直接上门询问,是否把粮食出售给刘泰。

价格都是固定的,如果愿意出售给朝廷的话,那在还是麦子的时候就会被拉走,后续的工序完全不需要这些人担心,另外这些专属盐票是能在军队中购买装备与物资的,价格大概比外面低两层。

当然,也可以选择不出售给朝廷,那便自己负责处理这些粮食,并需要按照世价给自己购置一身的装备。

这些人通过小心比对,努力讲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