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士卒来说也实在太复杂了,复杂得想要把这字想要在军队推广开来怕是无比困难。
至于刘泰想要用现代简体字直接替换成这个时代的字体这怕更是痴人说梦。
且不说这个工程的难度与工程量,最重要得是,刘泰就算弄出这种字体,没从上到下政策支持,也不过只是自娱的玩具而已。
想要推行简体字的最快办法,就是找学识顶尖的大儒组成组织,然后丢给他们几个简体字,然他以几个简体字为基础,花费个几年时间把所有汉字进行重新简化。
再把这新型的简体字在军队之中推广,再弄个什么军转干,以及培养教师人才进行集体扫盲,唯有这样,花费个二三十年应该能够完成五六层的扫盲工作。
但说到底,刘泰需要得是他们能够提升组织力,需要得是他们能够用民族思想强化自身,但至于识字不识字的,如果想学跟着自己上课就是了,不想学自己也不勉强。
毕竟主动逼迫将士们识字,自己是真的供养不起。
但那些因为听了汉书之后,对于识字感兴趣的学习积极分子,以及那些已成为屯长逼得自己不得不进行扫盲的家伙以外,其他人刘泰并不要求他们必须要识字。
当然,读汉书写楷书是每天午时的必修课,但每天日常的体力训练刘泰并没有放下。
尤其经过自己带着四百战士突袭邺城的事情后,刘泰对将士们的体力培养更加重视。
尤其这些新加入的士卒,第一道关卡就是一个月内能做到每天穿着皮甲拿着武器跑上三十里,还能继续投入到战斗。
这其中包括那些讲汉书的年轻学者们,只不过这些年轻学者不需要投入战争,唯一需要得就是要负责记录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功勋。
同时刘泰也有命令,战争中如果这些教授汉书的学者战死,那所在屯队功勋取消,记过一次。
而战士们对于此虽然有所微词,但也选择了接受,尤其在刘泰的军营中能吃到早上中午和晚上三顿饭,再加上这些汉书学者每天都会教授汉书,这些将士们能感受到刘泰对他们的重视。
而刘泰在见到这些教授汉书的年轻学者们招募起来,道
“如今我军队初建,诸位在我汉军中自有三件事,一件是在空闲之时,教授将士们汉书,使得战士们懂得我华夏之伟大,大汉之雄武。
第二件事是希望诸位协助军法官记录底层将士的功勋,每月你们会与我会面一次,如果底层有冒功杀良之人,我定然不会轻易饶恕。
至于第三件事则希望诸位能用你们的手中的纸笔,建立所在屯队的军史”
“军史”其中一名习姓主薄,开口道,“军队需要记录史书”
刘泰听到习姓主薄的话,神色一正道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军队乃国之重器,不建军史,何以知晓兴衰荣辱
我军虽少,却也当由你们做传,使得流芳百世”
在场众人面面相觑,但却也能够感受到刘泰语气之中的真诚。
只不过,专门为军队建立军史,这种事,至少在他们的思索中却前所未有的。
更重要得是,这一种事情,真有必要吗
但不论怎么说,刘泰这边笔墨纸砚,让他们能够在军中撰写军史书,对他们来说到底是一种较为稀奇的感受,他们或多或少接受了这件事。
不过,这种能教授汉书的学者到底也是少数,差不多也就是一个屯有三个人左右。
这些教授汉书的学者进入到了军队中以后,刘泰的这支军队不敢说焕然一新,但刘泰能明显感受到将士们的风貌开始有所变化。
虽然说这些教授汉书的学者算不上是人高马大,但听着他们口中的讲授的汉书,看着他们手中记录下来的字迹,战士们哪怕自身明明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但不知道为什么心中多少就是会诞生几分的莫名尊重与畏惧。
尤其在知道了他们准备建立自己一个屯,一队五十人的军史时,心中更是不自觉的想要把自己应该做得事做得更好几分。
刘泰看着建立军史这种事情有用,便开始尝试着在队伍中推行因每月整体考核最优而得到的集体荣誉汉旗。
除此以外,还有每月跑步最后一名最快到达的最佳集体体能汉旗,每月行军布阵队列最快最整的最佳军列汉旗,以及每月汉书考核合格率最高的最佳集体学识汉旗。
当然还有所有成绩倒数第一的最需帮扶集体汉旗。
而这些取得的成就,那可都是要记录到你们的军史里面的,接下来到底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你们自己选择,反正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这制度刚推行开来,刘泰可以明显看到将士们训练劲头变得积极起来。
刘泰觉得自己带着这一批将士们磨炼磨炼三个月,应该就能找个目标杀一杀了。
毕竟,虽然里面的伍长什长队长屯长都是自己原来的四百多本部打底,但这次到底是一支新兵,哪怕自己打算以老带新,也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