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一封战报(2 / 3)

大明话事人 随轻风去 5957 字 2个月前

所有人都感觉,王天官这日子不多了,不仅仅指的是肉体生命,更是政治生命。

即便王天官的肉体还能苟延残喘,但如果久病不起,不能正常视事的话,按惯例是要上疏辞职的。

不然的话,就会遭到清议抨击,被更加激烈的弹劾为贪恋权位丶影响国事。

在这种政治环境里,王天官如果长期卧床,那这个吏部尚书就非常可能当不下去了。

除非特别被皇帝欣赏,即便常年卧床不起,也会被皇帝一再强行慰留。

更别说,王天官本身健康状况就不佳,熟悉王天官的人都知道,从六七年前开始,王天官就很虚弱了。

而近两年,大概也是因为出任吏部尚书的刺激,这才“回光返照”了一下。

当最后的潜能耗尽,身体状况就非常不好说了。

无论怎麽看,吏部尚书大概率要换人了,这可能是朝廷里仅次于换首辅的人事变动。

所以私下里很多官员都在盘算和议论,下一任天官将会是谁了。

大明文官政治运行到万历中期时,已经非常成熟了,几乎每个高层职位的选拔都有对应规则。

只要没有皇帝或者林泰来这种变数,熟谙官场规则的人,往往就能提前猜出个大体范围。

比如吏部尚书的人选,往往来自其他各部尚书里资历最老的人,这是优先级别最高的候选人。

现任王天官能上任,就得益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和南京刑部尚书这两个条件。

但是细看如今的各部尚书们,熟谙规则的人发现,这次新吏部尚书可能要难产了。

户部尚书于慎行丶刑部尚书陈于陛都是隆庆二年进士,今年还不到五十岁,这资历怎麽能当吏部尚书?

礼部尚书是由阁老李春兼任,这更不可能当吏部尚书。

兵部尚书叶梦熊虽然是嘉靖朝老进士,但先前在地方当巡抚,至今才入朝一年,这资格也完全无法服众。

结果众人发现,工部尚书衷贞吉反而比其他尚书似乎条件更好,毕竟衷尚书乃是嘉靖三十八年的进士,这资历足够老。

但是让六部末尾的工部尚书直接进位吏部尚书,所有人都觉怪怪的,有点匪夷所思。

有一定竞争天官资格的官职还有吏部左侍郎,但现任左侍郎刘虞夔才四十岁,这岁数当吏部尚书更是扯淡。

另外还有个用人途径,就是选拔南京尚书来当吏部尚书。

但这个选择让京师官员感到没面子,王天官就是从南京选拔过来的,如果下任还是从南京选拔,岂不说明京师无人麽?

于是官员们盘算和议论了半天,发现如果按照规则,可能没什麽众望所归的合适人选担当下任吏部尚书。

此时另一种声音出现了,可以破例将左都御史孙丕扬迁为吏部尚书。

在正常规则中,总宪不能迁为天官,以避免利用监察大权夺位的嫌疑,除非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

这次不少人就认为,应该特事特办,毕竟孙丕扬是如今朝廷中资历最老的进士,其他又没有合适人选。

而且两个月前孙丕扬刚从刑部尚书位置上迁为左都御史,在总宪位置上还没坐热。

在这种背景下,当咸兴府大捷的战报传到京师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好像所有人都觉得理所当然。

林泰来这种人先登夺门丶杀敌一万,还有什麽值得稀奇的麽?

又不是第一次第二次了,任何奇迹看多了也就那样。

不过在有心人的眼里,还是从战报里找到了劫材。

会同馆中,朝鲜国求援特使尹卓然看完了最新战报,随手放在一边,继续为自己的处境发愁。

按道理说,比起颠沛流离的朝鲜国君臣,尹正使阴错阳差滞留在大明京师,日子要安逸的多。

现在朝鲜君臣好几十号人还挤在宽甸堡,而尹正使在会同馆一人就能住着一个两进院。

就是时间长了,这囊中钱财就不够用了,京师消费不便宜。

虽说大明朝廷管吃管住,但不管娱乐,很多其他花销还是要自掏腰包的,比如会同馆距离教坊司胡同就很近。

而且尹正使也学着明廷官员,从京师本地人家纳了个妾,这也是要花钱的。

此时尹卓然正在长吁短叹,忽然有会同馆大使来通知说,礼部主客司主事赵南星来拜访。

对此尹正使没什麽意外,毕竟礼部主客司就是负责与他这种使节打交道的郎署。

而赵主事和他最近也经常见面,彼此关系算是很熟悉了。

只是不知今天又有什麽事情,难不成要将饮食待遇提高?

赵主事与尹正使见过礼后,问道:“关于最新咸兴府战报,阁下可曾看了没有?”

尹卓然恭敬的答道:“刚看过,正要写表文向皇帝陛下叩谢。”

赵主事又道:“咸兴府贵国太祖本宫被焚毁,难道阁下就没有什麽悲愤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