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九章 不讲理的逻辑(上)(1 / 2)

大明话事人 随轻风去 4480 字 2024-03-21

皇帝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看人物纠纷往往不看结果,更不看过程。

因为对皇帝而言,天底下没多少兜不住的事情,结果和过程都是可以随心而改的,反而不那么重要。

所以大部分时候,皇帝只关注人物动机,尤其在人物纠纷问题上。

李植显然也明白这点,又率先发难,对皇帝奏道

“近数十年来,内阁辅臣都有招纳门客山人之习俗,以此有所标榜。

例如严嵩有吴扩,徐玠有沈明臣,袁炜有王稚登,李春芳也曾招过徐文长,俱降礼为布衣交。

不知申时行纵容林泰来这样肆意横行的门客,又想标榜什么首辅就可以霸道”

李植的说辞很诛心,“霸道首辅”这四个字,只会让皇帝联想到张居正。

接下来申首辅的回应就很关键了,一个不好就要失去圣意。

但在这时候,申首辅却稍稍愣了一会儿神,让殿中其他人都感到有点奇怪。

申时行虽然外表是个“老好人”形象,但并不代表他笨拙,甚至相反,他思维是非常敏捷的。

所以申首辅在君前奏对时,忽然愣神的情况就很少见,大家一时也不明白今天怎么了。

等回过神来后,申首辅对李植问道“张居正有没有豢养门客山人”

李植答道“过去各位内阁辅臣中,唯独张居正没有。”

这个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实,无法公然捏造胡编。

申首辅便对万历皇帝道“臣不欲与张居正相同,随便认了个同乡当门客而已,哪有标榜什么的意思。”

李植“”

一直斗了这么久,他对申时行言行风格了如指掌,刚才这句完全不是申时行的传统风格。

一句“不想跟张居正一样”,足够化解突然蹦出个门客的突兀感了。

但李植这个人性格比较嚣张,又自恃天子亲信,咄咄逼人的对申时行说“你这门客罪行累累,作何解释”

申时行反问道“李少卿罗列的罪行太多了,到底以何为重点是砸毁贵府大门么”

对这个问题,李植只能说“当然是殴伤数十缉事官校和冲进诚意伯府打砸为重”

在众人眼里,申时行突然又愣了一下,眉头微皱,仿佛内心在挣扎什么。

也不知道申首辅今天到底怎么了,动辄发愣,宛如舞台上演剧的角儿,唱曲时动不动卡壳想词,让人难受至极。

还好申首辅很快又回过神来,轻描淡写的说“李少卿说的这两件事,其实是一件

先有诚意伯刘世延勾结缉事官校,冲进林泰来住所打砸抢,然后才有林泰来冲进诚意伯府打砸报复。

所以要论起来,这事情等同于双方互殴,谈不上罪行。”

这次又换成李植愣了下,今天申时行真的是风格大变

你那姓林的门客两场加起来怕不是打伤了一百多人,还是互殴

以往的申首辅作为温润君子,不会公然说出这样冷酷没人性的话

其他众人只感觉,互殴这个词真是好用当然前提是当事人的靠山也要好用。

关于今天攻击申时行,李植也是好几套预案的,针对了各种可能性。

听到申时行强行往“互殴”方向辩解,李植当即又掏出一本奏疏,呈给万历皇帝,奏道

“诚意伯刘世延重伤在身,面君不雅,故而托臣代为亲呈奏疏。

据刘世延所言,前往三吴会馆的缉事官校与他无关。

所以林泰来闯进诚意伯府纯属恶意行凶,更说不上是互殴”

这个回合,申首辅没有再愣神了,“那就使人疑惑了,如果不是诚意伯刘世延勾结报复,究竟是何人指派缉事官校前往三吴会馆”

就是首辅面无表情,语气平平,像是复述别人的话似的。

李植针锋相对说“缉事官校自有在京师访查侦缉的权力,诚意伯乃功臣之后,当街断腿,也是不小的事故。

所以缉事官校前往三吴会馆,盘问林泰来也是理所应当。但却遭到林泰来的恶意反抗,行凶伤数十官校,然后逃往申府藏匿。”

申时行依然是不紧不慢,像是背书一样的说

“如果只是盘问,官校即可。但当日三吴会馆却去了六七十官校,这明显是要拿问。

按朝廷制度,锦衣卫官校拿问大臣,须得御批。林泰来虽然不是大臣,但却是进京赶考的解元,怎么也不能与平民相同。

所以至少也要经过厂卫掌事之人准许,厂卫官校才可去拿问林泰来。”

说到这里,申首辅忽然朝向掌锦衣卫事的都督刘守有,问道

“敢问刘都督,当日冲进三吴会馆的数十缉事官校,可曾获得你的准许”

刘守有犹豫了一会儿,才答道“当时圣驾正从天寿山回返,我伴驾左右,未闻三吴会馆其事。”

申首辅继续说“大张旗鼓出动数十人,不可能是随意偶然的事情。所以必定是有主使之人,如果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