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首辅,各部尚书都去了,侍郎也去了几个,定国公徐文璧也去了。
但王少司徒没有被召,你大可放心,不必担心王少司徒不在家。”
在京师的大臣基本上都住在西城,所以王家宅院距离申府并不算太远,往西过两个街口就是。
等到了王家大门外,流程和申府大门也差不多,都是先叫门,然后让门子向里面禀报。
林泰来初次到王家拜访,当然求见的是官位最高的王之垣,反正带着王之都的家书。
不多时,便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人迎了出来,自称是监察御史王象蒙。
王家三个京官里,王象蒙辈分最低,所以这种迎客的事情,往往就让他来出面。
王象蒙仔细询问了一番诚意伯的事情,然后又道
“小叔父在浒墅关时,承蒙林解元关照,但我那伯父此时有微恙在身,不便会见外客。
故而请林解元暂时居住山东会馆,一切费用由我王家承担。等伯父好转了,再另行择日相见。”
王象蒙王御史所说的小叔父,指的就是浒墅关税使王之都,伯父就是王之垣王司徒。
但这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没让林泰来进门,比申府稍好的是,王家愿意主动安排地方住。
大概在王家看来,能这样安排就是礼数周到了。
毕竟林大官人登门带来了一个不小的麻烦,而且又不是王家的至亲,也不是什么大人物。
故而按照常理,先小心谨慎的观望一下情况,才是最稳妥的上策。
但林大官人就无语了,申府没请自己进去,王家也没请自己进去,是这两家门第太高,还是做事太谨慎,亦或是自己地位太低
虽然说这就是社会现实,人要学会接受现实,但林大官人还是有点不爽。
自从打下了一大片基业后,林泰来已经不喜欢被轻视后还继续跪舔人了
如果不亮亮肌肉,你们这些高门大户就不知道谁才是真大腿
想了想后,林泰来又对王象蒙说“你说少司徒公抱恙在身,莫不是心病”
王象蒙不悦的说“林解元慎言”
林泰来却说“时值春暖花开时候,正该出城游玩。
我听说六部尚书和几个侍郎都出城了,但少司徒公却不得机会,真是情何以堪。”
如果不是官场中人,还真听不懂林大官人说的是什么意思。
皇帝的寿宫陵寝迟迟定不下来,具体问题就是,到底要不要定址于大峪山下。
两方大臣已经激烈争辩交锋两年了,陵寝迟迟不能开工兴建。
为此皇帝近日亲自出城勘察,还召集了一帮大臣随行,以帮助做出最终判断。
首辅申时行去了,六部尚书全都去了,侍郎也被召去了好几个。
这时候你王少司徒却呆在家里,不得圣眷,难怪要犯心病。
就是林泰来这些话,很像是伤口上撒盐,王象蒙脸色不甚好看,呵斥道
“休要胡言乱语看在小叔父面子上,不与你计较”
听到王象蒙这样说,林大官人忽然仰天大笑了几声。
王象蒙有点懵,正好端端的说话,你林解元笑什么
林泰来又说“我今日登门,本意是送你们王家一点富贵,没想到你们王家居然不识货”
王象蒙还是很懵,王家需要你一个武解元送什么富贵
感觉这林解元一直都在疯言疯语,嘴里就没几句靠谱的话。
真不知道小叔父王之都这样淳朴的人,究竟是怎么与此人订交的。
林泰来转而又说“久闻山东乃孔孟礼义之乡,也时常从浒墅关王税使那里听到王家家风如何如何。
没想到百闻不如一见,连进门喝杯茶水都不得,看来王税使真是夸大其词了”
随即半转身,又指着李如松说“如果王家没这个福气,为求脱身,我就把这场富贵送给李都督了”
王象蒙招架不住,便道“有朋自远方来,进门喝杯茶有何难哉”
林泰来坚定的摆了摆手说“强扭的瓜不甜,缘分不到,就不必强求了”
王象蒙心里产生了一点怒火,你林解元不要太过分
年轻人太气盛,又喜欢阴阳怪气使性子,有你后悔的时候
林泰来朝着王象蒙冷哼道“莫欺少年穷你们王家一个尚书就这样没了,可惜可惜”
既然王家不要这场富贵,那还不如拿来收买李如松。
毕竟从原有历史上来看,李如松是个非常有用的角色。
随即林大官人又走向李如松,叹道“今日无处可去,看来只好束手就擒。”
李如松带着林泰来走出了街口,忽而问道“你刚才所说的富贵是什么意思”
林泰来答道“比如徐魏公担任南京守备大臣,就是多了一点富贵。”
李如松很感兴趣的继续问道“怎么才能得到这个富贵”
如果别人说这话,李如松只会当他胡言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