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反舰弹道导弹的发展(1 / 4)

大国军舰 华东之雄 7905 字 10个月前

秦涛不懂航天,所以,他也帮不上什么忙,秦涛最多只是能一些经济上的支持,以及一些芯片上的合作而已。

卫星上使用的芯片,难度也是很大的,毕竟要防备外太空的宇宙射线等等,难度很大,但是,地面上接收终端使用的芯片,那就很简单了,他们靠着先进的芯片工艺,完全可以做出更便宜,更耐用的芯片来。

在参观完了北斗系统之后,秦涛的心情还是很复杂的。

“从技术上来说,咱们的北斗一号,无疑是落后的,它还需要地面接收站的解算,时间长,接收机要发射信号,容易暴露目标,但是,这毕竟是零的突破。从无到有,这第一步是最难的。”秦涛的脑子里,还回荡着孙老的话。

其他的卫星导航系统,都是全球的,通过在外太空布置二十枚以上的卫星,来实现全球组网,不管在什么地方,头顶总能收到三颗以上的卫星信号,通过接收卫星信号就能确定自己的方位。

但是北斗一号是双星定位,只有两颗卫星,无法确定具体位置坐标,还需要地面和卫星通信,再进行计算,这样,地面的接收终端要发射电磁信号,就会有暴露的可能。

但是,这毕竟只是第一代,先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以后,第二代,第三代,也会和美国一样,不需要终端发射信号的。

“涛子,咱们在航天领域里面的很多工作,也都离不开你的帮助啊。”武胜利感慨地说道“比如,隔壁单位,就是在研究反舰导弹打航母项目的。”

秦涛顿时就是眼前一亮“爸,咱们能去看看吗”

“当然可以,我也想去看看。”

秦涛的心中一阵兴奋,在以前的时候,他曾经就提起过很多次了,还曾经帮忙弄回来了老毛子的样弹,不过,具体的项目,他还没有接触过。

这是第一次。

等到进去之后,在长条形的车间里,首先看到的是一辆发射车。

车头用的是国内汉阳厂生产的hy472拖车头,66底盘,全轮驱动,车头是双排驾驶室的,看上去非常的圆润,而后面拖着的东西,很像是一个锅炉。

那是一个圆柱体,长度大概十米左右,直径一米六七,在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开着各种各样的口子,就和锅炉的装煤口一样。

这东西,看上去其貌不扬,就算是不覆盖伪装网,开出去也会让人以为是拖着一台锅炉呢,实际上,这种车,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东风21弹道导弹发射车前面用党费,很多读者大大吐槽,其实是为了避讳,现在觉得党费估计会更危险,干脆还是用东风吧。

在以前,机动发射的导弹还有东风3,只不过,这种导弹是液体的,发射前还需要加注燃料,时间很长,而现在,已经换成了固体导弹,随时支起来就能打。

“巨浪上岸,东风下海。”看着这个大家伙,秦涛感慨了一句。

武胜利有些好奇“涛子,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前半句咱们能理解,后半句呢咱们的东风,难道要上军舰”

秦涛笑了笑。

巨浪上岸,是有理论依据的,毕竟,国内第一款固体弹道导弹,就是092核潜艇上使用的巨浪1导弹,毕竟在核潜艇上,用液体导弹太复杂,所以,干脆一步到位,搞出来了固体导弹,等到造出来之后,上级很满意,这种导弹不能仅仅在海上使用,陆地上也可以用拖车拖着到处跑。

于是,这就成了巨浪上岸。

但是,东风下海,就没有理论依据了,从东风1到东风5,都是液体导弹,根本就不可能安装到军舰中,只有奇葩的阿三,才会在护卫舰的直升机甲板上,支起一枚弹道导弹来发射。

至于东风下海,还得再等一段时间,陆地上的东风31导弹出来了之后,再给海军使用,摇身一变就成了巨浪2导弹。

现在嘛,当然还没有开始。

面对着武胜利的提问,秦涛也只能笑了笑“巨浪能上岸,东风就能下海,爸,等着看吧。”

“老武,怎么有空来咱们这里了”此时,黄老迎了上来,等到看清楚武胜利身边的人,又跟着一阵的惊喜“吆,这不是秦总吗”

和前面搞核潜艇的不是一个黄老。

“黄老,很高兴见到您,没想到,您这样一大把年纪了,还奋战在第一线。”秦涛伸出了手去。

祖国的国防事业能强大,离不开一群科研工作者的默默奉献。

在40年代,黄老留学英国攻读研究生,亲眼见到了过v2导弹,当时他就立下了志愿一定要制造出自己的导弹

回国之后,黄老就投入到了国产导弹的研发之中, 1960年,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试射成功,实现了中国导弹从无到有的突破。

在1964年,“东风二号”问世,中国在导弹领域大踏步迈进。但是,这些都是液体导弹,在面临敌人先发制人的打击的时候,严重缺乏生存能力,不具备二次核打击能力。

所以,70年的时候,黄老接受任务,成为了第一代潜射导弹“巨浪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