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试点(2 / 3)

条件差点,本地娶不到老婆,那就都是趁着干旱年,到塬上去说亲,实在不行,就去山区里,那些饿肚子生活艰难的人家,也愿意女儿嫁到平原上日子好过些。

武怀玉第一块地,就是在白鹿塬上的长坳,怀义开始得赐的地也是在另两个塬上,

后来武怀玉陆续也在三个塬上买了些地,塬上的地便宜。

这两年塬上的武家庄子,都不再种麦,都是种玉米土豆红薯高粱这些杂粮粗粮,一边也养起了猪。武家也没对周边百姓藏着掖着,附近村民们看到武家的收获后,也是再坐不住,都来武家买种子,

跟着种起了这些祥瑞,又跟着养猪等。

赵仁本新官上任,特意全县都走了一遍,塬上塬下还有山里,很认真的走访调查,很是惊讶。

塬上和山里的三原百姓,现在居然已经勉强温饱了,一些胆大养猪运气也还不错的,甚至已经赚了些钱。

当然,三原县最让赵仁本惊叹的还是龙桥。

三原县之前还是两县的时候,迁来移去的有过四个县城,但这四地,现在都远不如龙桥兴盛,

“相公,龙桥这里得武家带动,发展的非常好,人品众多,工商兴旺,又是交通要冲,我想给朝廷上报,申请把县城搬到龙桥来。”

现在的县城,处在白鹿塬下,清峪河旧道的南岸。

相比起三原最早的旧治清水谷永安城,以及后来迁移到白鹿塬上的永安镇,再到后来塬下的任城,旧永安城位置险要,最开始是军城,后来塬上的永安镇,居高临下当交通要冲,

任城依塬而守,面对平原。

总的来说,以往主要是突出军事上的需求,而现在和平时期,赵仁本觉得县城应当选在交通更便利,经济更好的龙桥。

“县城迁到清河乡龙桥来,我也是支持的,你回头打个报告。”

县城迁到龙桥,对武家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

赵仁本说龙桥是个好地方,十里相邻的龙桥武家堡和李家庄,居然出了两宰相,

赵仁本是很想在三原做出一番政绩来的,这样就更有机会冲击省台要职,不管是各司郎中,还是著作郎秘书丞大理正,他都是想试一试的,

到他这年纪,往上的每一步都得努力,要是没走好,那可能一步调队再跟不上。

“相公,听说朝廷准备要推行新法,我三原县有没有什么可以做的”

“我可以在朝中为三原县争取一个新法试点机会,能不能成这个还不好说,不过我建议你,可以先着手对三原县先做个全面摸底普查,把户籍人口、土地田亩、家庭财产,都调查清楚,要准确。”

朝廷之前也是立五等户,以家庭财产多寡来分等,后来又细分为九等。

其中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户统称上户,中中、中下、下上三等户称为次户,下中、下下为下等户。

征收户税就是按户等来征,甚至衙门里平时一些地方上的费用摊派、杂徭也是按此来的。

只不过就算开国都第十三年了,可户籍人口、家庭财产、土地田亩这块,其实依然很不清楚的,

隐瞒人口,虚报岁数,假报财产,以及田亩混乱这种事情非常普遍。

既有百姓为逃税少报,也有官吏为多征而多写。

许多富人地主明明财产很多,却各种隐瞒少报,不少百姓很穷,却硬被胥吏写成上户。

如果朝廷要推行两税法,那么这些都是必须先搞精确的,毕竟户税要按财产来定户等征收,地税也是要按亩来收租。

“想要地方发展,首先还是得让百姓能安稳,我武家来到龙桥也十五年了,对这里也算是十分了解,朝廷的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之上,可现在的龙桥,其实许多百姓都没有地,或只有很少的地,可编在户籍上,却依然还得按丁缴纳租调服庸,百姓多有怨言,觉得不公,负担太重。”

赵仁本点头,也早在下乡访察时发现这些了。

“我跟圣人进谏,对于无田地的百姓,列为客户,不论有几丁,也不再征收一丁两石粟的正租,仅按其家庭财产定户等收户税钱,如果是下两等户,也免征户钱。

家庭有壮丁的,仅需每年服二十天正役,中男的,服州县的一些杂傜。”

“咱们三原县可以申请先试点。”

赵仁本惊叹,“如果真的能行此政,那就不会有那么多逃户了。”

“嗯,贵族豪强地主家的佃户,也当登记为客户,不能当黑户。”以前百姓逃避赋税劳役,弃籍逃户,隐匿于豪强地主家,这对朝廷很不利,甚至让豪强地主们掌握了依附于他们的这些人的人生自由,形成很强的依附关系。

现在把这些佃户清出来授为客户身份,客户和主户在法律上统一授给良人身份,那地主豪强对这些人的控制力就大大减弱,

“相公,如果无地者登记为客户,不需缴纳租调,只怕会有很多只有很少地的百姓,会卖地、弃地,主动成为客户的。”赵仁本道,毕竟租庸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