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白眼观天下(2 / 3)

头换成了大学堂总办,这名字也好得很嘛”

王先谦气得脸通红“抚台大人,如此唐突的决定,实在是让我学院学子们寒心”

熊希龄咳嗽了一下“提到学子,既然是新学堂,此前崇尚西学、推举维新而被退学的学生,也要重新招录回来。”

王先谦彻底忍不了了“断然不行如果抚台大人如此做,我这山长绝对不会再担任”

赵尔巽巴不得他走,但还是假装挽留了一下“山长要三思,岳麓书院离不了您。”

王先谦看得出赵尔巽更加接纳熊希龄的意见,起身道“道不同不与为谋,在下无法忍受,恕难继续执掌书院”

赵尔巽立刻假装特别难过“山长,没了你,书院恐怕难以为继。”

王先谦哼了一声,指着李谕说“不是还有这位鼎鼎大名、让洋人都佩服的帝师吗,你们找他吧告辞”

王先谦甩手走出了巡抚部院。

熊希龄终于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抚台大人,您装得太像了”

赵尔巽轻松道“多亏帝师妙计。”

李谕连忙摆摆手“不过顺水推舟。”

这位赵尔巽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现在如此推崇西学,其实是因为他认为西学对大清有用,并不是因为接纳维新或者革命党人。

后来他总督东北,还和张作霖一起屠杀革命党人哪。

另外此人在民国时期还做了件大事组织编纂了清史稿。

只不过在接纳袁世凯编纂清史的邀约时自称“我是清朝官,我编清朝史,我做清朝事,我吃清朝饭”

并自诩为三国时的关羽“降汉不降曹”。

可是他的做法仍旧遭到了许多清朝遗老的谴责。

熊希龄再次提到了李谕办学的意愿,赵尔巽迅速应允“上一任督抚即着手兴建中小学堂,如果帝师有需要,直接辟出一所给您便是。”

如此一来倒是简单了。

湖南确实一直对教育很上心,此时不缺中小学堂。

赵尔巽对熊希龄说“熊大人,这些事归你管,届时选一所体量大的。”

李谕没想到事情推进地如此简单。

如此一来,在国内中小学堂的布局基本完成,就等落成了。

离开巡抚部院,熊希龄带领李谕来到自己的府中住了一天。

翌日,黄兴就找上了门。

“帝师,这么快就见面了”黄兴道,“今天适逢本人三十岁生日,不知可否请先生到本人住处一叙”

对方盛情相邀,李谕想也没想就回道“这么巧荣幸之至”

黄兴说“太好了帝师,请”

两人快到黄兴住处时,李谕勐然回想起来,黄兴好像就是以自己生日为借口组织策划成立的华兴会。

到了门口,黄兴和一人对了暗号,才进了院门。

再加上一个熟悉的人影出现,李谕更能确定,因为面前赫然是年轻的宋教仁。

宋教仁对黄兴说“冈本兄,这位就是帝师”

李谕愕然“冈冈本”

黄兴给李谕解释道“进了这个院门,就不可以用真名字,冈本便是我在院中的名号。”

“我晓得了。”李谕点点头,只不过冈本这名字也太搞了。

黄兴又对李谕说“眼前的年轻学生叫做宋教仁,在此院中大家还是称其为渔父。”

李谕说“我记住了。”

黄兴接着对李谕说“帝师最好也有个隐名。”

“有这个必要”李谕可没想加入华兴会,再说它存在的时间也的确太短。

黄兴说“我们如今正有秘事相商,上次船上之时,我观察帝师剪了发,同时有新锐思想,大家钦慕您这样的人,所以请来指导一二。”

李谕问道“我能指导什么”

黄兴说“如今国体动荡,受人欺辱,强国之道一来需要政法改革,二来离不开技术进步。但我们这些人,没几个懂得科学之策,必须有通晓之人指点迷津。”

李谕说“指点迷津倒是可以”

黄兴立刻说“既如此,帝师更应该取个号,将来好避人口实。”

黄兴心里大体猜到李谕不一定想要加入他们的团体,这么做也是为他好。

李谕想了想“就叫于礼吧。”

“于礼,李谕”宋教仁琢磨了一会儿李谕的话,拍手说,“好名字如今岂不就是个混乱无章、颠倒是非的世界”

李谕笑道“随口一说。”

几人走进屋中,李谕再次看到了陈天华,另外还有章士钊等人。

没跑了,都是华兴会最初的成员。

章士钊在上海时见过李谕“帝师好”

李谕和他们一一问了好。

陈天华高兴道“如果帝师也成了华兴公司的人股,何愁大事不成”

革命团体嘛,肯定是秘密行事,所以华兴会对外声称“华兴公司”。

然后以“兴办矿业”为名,入会者称为人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