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弊端,也心知别人早就把王琼、陆完这些人当成他派系的人,他用这些人,想来是看准了这群人对于功名利禄非常追求,适当收手,可说是有远见。
张周道“陛下先前提过,可能要单独召见一下这位陆巡抚,届时陛下会给他委命差事。这是陛下所委派的差事,跟兵部和我无关,所以他是继续当内三关巡抚,还是留任于京师、研武堂内,全凭陛下做主。我嘛一闲人而已。”
“秉宽果真是如此说的”
乾清宫内,朱祐樘听了李荣的转述,神色不动,而旁边的萧敬等太监则心中骇然。
张周明明可以结党,好好在皇帝面前褒奖陆完等人,但偏偏张周选择了一条很奇怪的道路,那就是明明对陆完等人有举荐之恩,却跟皇帝痛陈这些人的优劣。
萧敬在想,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位陆巡抚把那位张半仙给得罪了,怎么还在陛下面前“中伤”起来
李荣道“的确如此。”
朱祐樘点头道“秉宽在用这些人的时候就跟朕提过,只有对于官职有渴望,且在普通途径之下难以快速晋升高位的人,才会听从其号令调遣,用人不在于其是否贪功,而在于其是否有能力。”
这下几个太监都明白了,张周这是早就给铺垫好了,皇帝对于王琼、陆完等人的品性,似乎也早就心知肚明。
“朕一直觉得,让他们听从秉宽的号令,如此能更齐心一致,可能秉宽还是对于朝臣对他的恶意谤伤太在意了,以至于都不会去结党。看看秉宽身边有谁除了知节之外,旁人有跟他过从甚密的吗”
朱祐樘的话,又让几个太监陷入遐思。
就一个朱凤
而朱凤什么品性,以往不清楚,现在他们可是清楚得很,这小子压根就没什么野心,属于混吃等死的。
如果一个所谓的权臣、佞臣身边,只有个混吃等死的朱凤,那只能说明,这个权臣也不过是别有用心之人眼中的对手,其本质上只是个兢兢业业的能臣罢了。
“辽东发生那么多事,陆完回京师之后,必定心有疑虑,这样,明日早朝之后,让他到上听处去,朕在那处见他。”
朱祐樘定下了跟陆完相见的细节。
不在乾清宫召见,而是直接去上听处,如此一来等于是告诉陆完,你把内三关的防务整顿好了,回到京城之后,不管是不是六部侍郎,至少让你入值上听处,如此一来你可就是大明的实权人物了。
萧敬一听,难免有些抵触。
上听处本就相当于大明的第二套内阁体系,如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陆完都有入值上听处的机会,会让萧敬觉得自己是在被分权。
萧敬请示道“陛下,是否派人提前跟他说一声,让他对于自己的差事有所了解若是有不懂的地方,可以让他多听取蔡国公的意见。”
“秉宽事太多了,如果内三关的防务都要秉宽来操心,岂不是什么事都要他费心朕相信陆完能做好这一切。照着把话传下去。”
朱祐樘说着打个哈欠。
显然朱祐樘又累了。
连这几个太监都发现,最近朱祐樘的身体似乎有点“大不如前”,动不动就会疲累,更多是在精神层面上,总是对朝事打不起精神。
当晚。
戏楼内。
张周跟朱凤坐下来,朱凤则对西北的局势发表了他自己的“独到”见解。
“鞑靼人来势汹涌,应该让新建伯带兵去,草原上茫茫无边,他都能寻到鞑靼人的踪迹,想来把鞑靼人放进大明的关隘之内,他去收拾一番,不在话下。别人恐怕真的不行”
朱凤对王守仁还是很推崇的。
亲眼见过王守仁的本事,然后就把王守仁当成张周之外第二个大明战神了。
让张周刮目相看的,是朱凤对于西北局势的了解他居然能想到别人真的不行那就说明,朱凤对于西北传统将官的尿性是知晓的。
很是难得。
张周道“西北疆场之事,陛下自有安排。你跟宁夏巡抚杨一清合作过,你怎么还会认为他也不行呢”
“这个”朱凤对于此等问题,选择避而不答,“不是由张兄你做主吗你跟陛下进言,陛下会听的。”
显然,朱凤虽然跟杨一清共事一场,朱凤也认为其水平不行。
但朱凤似乎也看出来,杨一清的本事也就那样。
从朱凤的角度来说,如果杨一清真有本事为啥他自己不领兵上,让我上,最后还落了个惨淡收场的结局我要跟朝廷请罪,他还阻拦我,甚至跟我打官腔
这种人,我指望他镇守大明边关要隘
“不行。”张周摇头,“这次要听陛下的,因为出征河套之战,是陛下草拟所定的,莪甚至都没参与到多少策划,我只是跟陛下提了,鞑靼可能从花马池来,至于后续怎么打,那还要看地方将官的发挥。”
朱凤试探着问道“那张兄你准备几时亲自领兵出征这么好打如果鞑靼小王子这次都折了,以后恐怕就”
“怕我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