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执行总编(2 / 4)

开清宁宫。

周太后马上将姜吕叫了过来,姜吕先前就立在门口,先前祖孙的对话也清楚落到他耳中。

“找人出去,跟哀家那两个不争气的弟弟打一声招呼,告诉他们,先前的事可以推进一下了。”周太后道。

姜吕惊讶道“是浣衣局”

“多嘴”周太后斥责一句。

姜吕往四下看看,确定没有什么人往这边靠近,这才凑过去问道“先前陛下似乎已知悉此事,还让司设监的人去问过,皇后娘娘那边却并没有动向。”

周太后道“时过境迁了,皇帝也该有点情义。哀家看得出来,皇帝心境已经有所改变。”

“这”

姜吕一脸迷糊。

同样都听了皇帝的话,我咋没像您这样听出来皇帝对纳妃这件事有态度上的转变呢

“换了以往,哀家若是提让秉宽来解梦,皇帝必然心生疑窦,或是有所戒备皇帝他还是太随和了,不懂得掩藏内心的喜怒哀乐,哀家从小看着他长大,一眼就能看出他心中想法。”周太后大概分析了一下,“但这次再提,他欣然便同意,他自己似乎都没察觉到,因为在他内心,已隐约觉得要开枝散叶,并不能指望皇后一人。”

姜吕惊讶道“陛下真有此等想法”

“怎么你不信哀家的判断”周太后冷冷问道。

“奴婢不敢。”姜吕赶紧低头。

姜吕之所以惊讶,是因为他是太监,职司太监只是虚职,他是内侍太监,最在意的其实就是宫中的派系划分。

以他身为周太后的心腹,等周太后一死,他的好日子就会到头。

就算张皇后不对付他,他在六宫之主张皇后的阴影之下,在太监这一行也难再有任何的建树,就在于有心人都知道他并不会讨张皇后的喜,没人愿意给他机会。

只有皇宫出现一位可以跟张皇后分庭抗礼的“妃嫔”,皇宫內苑的权力格局被打破,那时他姜吕才有机会“东山再起”。

因为他曾是周太后的人,如果这个新的妃嫔还是周太后扶起来的,那就算是周太后死了,他也会成为新妃嫔的智囊,得到最大的信任。

“哀家也不知皇帝为何会有如此的转变,想来秉宽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却也不知为何,听皇帝言外之意,好像连皇后现在都对他放下成见别人不知秉宽心中之想法,哀家岂能不知连仇敌都能对他放下成见的人,手段果真是不一般呐。”

周太后清楚张周对张氏外戚的敌意。

但现在张周居然跟张皇后讲和了

周太后并不觉得张周没有危机意识哄着张氏,你张周岂不是步了李广的后尘你这是麻痹敌人,准备给敌人致命一击

别人不会帮你,我这把老骨头岂能不帮

在跟张氏外戚对抗这件事上,只有我这把老骨头跟你才是同一立场的。

翌日早朝,奉天殿。

朱祐樘当众宣布了大明会典即将成书,并由翰林院开始完成最后校对的事情。

此言一出,朝堂之内的大臣皆都满脸愕然。

最惊讶的,要数曾参与过修书的人,或是对于修书进度有了解的人大明会典的修撰进度,对于朝堂大臣来说,并不是什么秘密,如果说此书眼看就要到收官刊印的阶段,不可能到现在才传出风声。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场的大臣满脑子都是问号。

再观察内阁三名阁老,还有翰林学士王鏊的反应,他们又觉得,自己可能是多想了,也许人家就是突然加快进度,或者是想给天下人一個“惊喜”呢

“最后的勘校之事,朕仍旧以总编撰刘阁老他们来负责,不知刘阁老可有人选,提出来实际监督此事”

朱祐樘当着在场众大臣的面,直接去问询刘健谁当执行总编。

刘健很清楚皇帝为何要来问他,就是要借助他的口,把张周的名字提报出来除了他之外,别人提,甚至是皇帝提,都达不到那种效果。

“老臣认为,翰林侍讲张周,在会典修撰之事上出力甚多,以其才华,足以堪当勘校之责,臣请以其为首,协同翰苑内众臣僚,到七月之前完成勘校之事。”

刘健也不能违背皇帝的意思。

看起来翰林院出身的官员是吃亏了,但提前完成大明会典,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尤其张周都把功劳让出来,雨露均沾大家一起分功。

你刘健再倔,也不能不顾全大局吧

朱祐樘点头道“朕觉得张卿家也很适合此事张周”

“臣在。”

张周也在其列,随即张周从东班中走出来。

很多武勋也在侧目打量着张周。

他们也在琢磨这位张半仙,不是我们武勋派系的人吗

怎么一扭脸,去帮文臣修书,还是修大明会典去了连刘健都当着皇帝的面举荐他,让他来当执行总编撰去修书这不是把修书的功劳往这小子身上安

文臣要收拢这小子的手段简直比我们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