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亲拜阁臣(1 / 4)

朝议在众大臣心中极度的感慨中结束。

刘健立在那,怔神半天都没收摄心神,在戴义走过来时他甚至都没察觉。

“刘阁老,您有事”

戴义语气轻描淡写问道。

刘健最后还是没有把手伸进怀兜,那封上奏请旨延后审查大明会典的上奏,也就没有提。

刘健道“昨日陛下让我等前去做的事,基本已有眉目,是否可以跟陛下陈奏”

“可。”戴义笑道,“随时都行,只要别有何误会就好。那咱家就去给您通传,看陛下是否方便相见。”

乾清宫内。

朱祐樘接见了张周、刘健、王鏊、谢迁和李东阳五人,并没有传召梁储来见。

朱祐樘道“之前秉宽跟朕说,这部会典是他参考翰苑目前修撰进度,加上他近乎废寝忘食的增改之后,所完成,定然有诸多不尽不详的地方,需要翰林院来完成最后的修撰并以刊行,却不知翰林院在勘校方面,需要多久”

难题抛给了内阁三人。

在这种问题上,王鏊是不会去回答的。

说好了有黑锅你们内阁自己背,我只是个跑腿的,这种时候不会让我顶上吧

刘健不回答。

谢迁则开口道“这就要问一下王学士。”

王鏊这才知道自己天真了。

政治可不是说好了怎样就是怎样,总有很多“权宜”,或者叫身不由己。

王鏊也不知该说是十天八天好,还是说两三个月,再或者是干脆别精校就这么刊行得了。

张周接过话茬道“陛下,臣认为,这部书怎么也需要個半年左右的时间,交给翰林院来做最后的编修,臣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剩下的全要靠王学士他们了。”

半年

这期限,让刘健等人听了很舒服。

但想到本来延长校对时间,目的就是为了限制张周的功劳,现在却是张周主动提出延长期限,那意义就不同。

这还显得张周“高风亮节”,反而是他们这些阁臣小肚鸡肠了。

“半年,会不会太久”朱祐樘似乎对这时限不太满意。

朱祐樘对于弘治时期著述立传,在文治方面有功勋的事,还是非常在意的,任何时代修这种大型的典籍,都是足以吹牛逼的,皇帝也想成为流传千古的明君,如果少了修书这一环,明君的名声就会大打折扣。

刘健这次主动出来担责道“回陛下,一两月,应该差不多。”

“好。”朱祐樘道,“那就以一个半月为期限,必须要将此书修撰完成,若是有重大纰漏可以再延长时限,否则的话必须要按期呈递。此事也就可在朝堂上公之于众。”

“是。”

刘健领命,同时他知道事情绝对没这么简单。

期限延长了,剩下的估计就该是谈条件,就是所谓的谈判了。

刘健想到先前一次为张周定辽东功劳时的谈判,就很头疼,上次的功勋对他们内阁来说还有点“事不关己”,无论张周封侯还是继续留在翰林院,都还威胁不到他们,但这次修书的事,却是真切动了他们内阁的奶酪。

“三位阁老先回去继续看看那些书,朕有些话想跟秉宽谈谈,等回头朕再派人过去。”

刘健三人马上也就明白,皇帝还是要仿照上次的规则,找司礼监的太监跟他们谈。

刘健三人默不作声回到了内阁值房,王鏊已经先一步回翰林院去了,当天上午还有东宫的进讲,王鏊也不能耽误了自己的差事。

他们坐下来后,抬头互相对视一眼,多余的话也不必说。

总的来讲。

皇帝给他们的选择,要么接受,大家坐下来商量署名问题,你们利益有点牺牲,仍旧一团和气。

要么不接受,朕强行找人校对和刊印,那就撕破脸。

对刘健他们说,仍旧是没有太好的选择。

过不多久,皇帝果然派人来了,但这次跟上次不同的是,司礼监只来了掌印太监戴义一人,不过事件的始作俑者张周,却也亲自到来。

“在下见过三位阁老。”张周倒显得很客气,就好像丝毫没察觉谢迁正对着他翻白眼一样。

“请。”刘健道一句。

这话却像是对戴义说的。

内阁值房,戴义让自己的扈从都退出去,如此一来殿阁内只有张周这一个“外人”。

戴义道“陛下之意,是要定修会典之功,陛下想以张侍讲作为协助者,全权引导对于此会典的重校,有关考据部分,涉及到典籍的,也由其来指点和划分职责,毕竟已是翰林侍讲,陛下会典期许颇深,三位阁老应该没问题吧”

从刘健他们的角度来说,这点也是他们所能预料到的。

既然你们的人挑不出这部会典的毛病,那就要以张周作为执行总编纂,来完成会典的精校,并以此来刊行。

就算是挑毛病,以后也是张周自己挑自己的毛病,或者说叫修改,如此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