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1 / 3)

陶安带领太平的父老乡亲欢迎保境安民的朱大帅的到来,还在乡亲们面前为朱大帅说好话,好像朱大帅是老天派来拯救他们的真命天子,真情流露老泪纵横,可把朱大帅给感动坏了。

但是朱元璋也知道这些好话听听就行,当真才是坏事。

读书人的嘴,骗人的鬼,说好话的时候感觉恨不得能和你好一辈子,想祸害人的时候又能兵不血刃的把人折腾的要死要活。他朱元璋是个聪明人,知道什么话能信什么话不能信。

陶安真心觉得他是明主那最好不过,要是迫于压力装傻说假话也没什么,只要能帮他安抚百姓治理太平,别的都不重要。那人在太平路德高望重,有他那些顺天应人拨乱安民的说法在,红巾军就更容易得到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觉得红巾军好,他们还愁朝廷反攻吗

陶安就任幕府参军后踏踏实实的帮他出谋划策招揽人才,在稳定民心的事情上功不可没,这就够了。只乐意听好话的那是昏君,他是个清明的好大帅,不会被甜言蜜语蒙蔽双眼。他朱大帅嫉恶如仇,谁敢在他眼皮子底下搞幺蛾子,转头他就能把人扔到江里喂鱼。不管怎么说,总之太平路符合它的名字,打下来之后一切都很太平。

淮西红巾军拿下太平路,在江南繁华之地稳稳的插进一颗钉子,再有和州、滁州等江北州县源源不断输送兵力补给,大军兵锋直指集庆,大战一触即发。

只打下太平路远远不够,只有集庆那种地势险要的地方才能让他们站稳脚跟安心发展。

朝廷在江南兵力不少,地方团练也不在少数,朝廷是蒙古人的朝廷,汉人在蒙古人的朝廷中备受压迫,然而即便如此也总有些在压迫中混的风生水起的能人在。

蒙古人内部争权夺利,汉人内部更是和团结不沾边。中原这边的起义军打的如火如荼,镇压起义军的朝廷官兵更是大半都是汉人。

脱脱下令地方自行招兵买马镇压叛乱之后,那些有粮有钱有地的地主老爷们养起私兵来更加肆无忌惮,一个个嘴上说着要鞠躬尽瘁以死报国,其实就是扛着效忠朝廷为朝廷分忧的大旗圈占地盘,干的事情和红巾军也没差多少。

郭天叙和张天佑来到太平后只对攻打集庆上心,他们两个本事有限,也有点自知之明,很识相的没有干涉朱元璋安排接下来的仗怎么打。

要求只有一个,集庆必须是一把手或者二把手或者一把手和二把手一起攻打,打下集庆府的功劳他们要定了,谁都别想和他们抢。

这个要求有点不讲理,但是因为他们两个以前更不讲理,所以朱元璋竟然觉得他们这次还算安生。

只想要最后的功劳而不插手最终之战之前的安排,这可真是安分,安分的让他有种不祥的预感。

他的安排非常简单,先派兵将集庆周边的路府州县拿下,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包围集庆府,等集庆府陷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立无援状态,他们再派出大军正面攻城。

只要外面的援军进不来,他们围城也能把集庆给围到手。

他们拿下太平路之后就把太平路改为太平府,并在城里设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元帅是老朱自己,然后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又让通经识文的汪广洋担任元帅府令史。

如此一来,整个太平府官府衙门重要职位尽在他的掌控之中。太平落入起义军手里,朝廷的反扑来的也很快。

之前在巢湖入江口埋伏巢湖水军的蛮子海牙率领麾下水军再次出发,沿江而下直奔采石矶。朝廷的战船多,大批舰队围在采石矶江面,全面封锁姑溪河口,想要截断红巾军的退路,将他们一网打尽。

水军由蛮子海牙率领,步兵骑兵也不甘落后,大批兵马由陈野先和康茂才等人带领,由北向南攻击太平城。

康茂才是蕲州人,能文能武还孝顺,这些年天下大乱,起义军强盗山匪层出不穷,运气好打到自己家的是有纪律的军队,运气不好就是被强盗劫匪接连光顾落得个家破人亡。

康茂才运气不太好,打到他家的起义军根本没有纪律这种好东西,那伙人除了打着起义军的旗号,所作所为和山匪强盗完全没有区别。

他本来没想干什么,但是强盗都抢到家里了,他再不干点什么就说不过去了,这才召聚兵马保卫乡里。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因此被朝廷看重封为长官。这个长官不是广义上的长官,这个官的名字就叫长官。

康茂才也是真有本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没过多久就改任镇抚,之后率众将收复九江,捣毁蕲水黄连寨,升任为蕲州路同知总管府事,屯兵于裕溪、采石。

然后他就遇到了朱元璋朱大帅和朱大帅手下的猛将天团。

老康刚升

任淮西宣慰使、都元帅,这边迎面就来了个大败仗,麾下精锐尽数被歼灭不说,他自己被人都差点成为俘虏,远远跑到天宁洲才堪堪收聚残军重新设立营寨,一时间可谓是大受打击。

不当官的时候打败仗还没什么,已经当了那么大的官再打败仗就有点接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