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五十三章 提议(1 / 2)

麻尚仪对于海长安带去的消息感到非常欣喜。

虽然她心中还是偏向于让海长安去考武举,然后以武进士的身份得授官职,但那需要时间。她最近收到的消息是,皇帝有意重开武举,但那至少是明年秋天时的事了。明年秋天举行乡试,后年却不一定能有会试,还得看内阁是如何安排的。万一皇帝身体不好,又或是孙阁老闹出新的夭蛾子,武举的时间随时都有可能往后推。

若海长安仅仅通过了武举乡试,获得武举人的功名,已经足以在军中授官。但想要让常家生出忌惮之心,区区武举人的身份是不够的,起步阶段的官职也高不到哪里去。麻尚仪希望海长安能以武进士的身份入仕,如此一来,她在京城的人脉就有把握让他进入禁军任职。到时候他背后靠着皇家,哪怕常家背后有纪王府,也得对他客气三分。慈宁宫的旧人们想要报复常家,也有门路可着手。

麻尚仪原本以为,自己有这个耐心去等,等待着武举会试重新举行的那一日。在那之前,她正好能与同伴们把复仇计划设计得更周全细致一些。

可如今,海家若愿意让出名额,让海长安进入军中任职,那她就不用等那么长的时间了!至于当中是否有不合规的地方,那对她而言,根本不是问题。她自会确保无人挑海家与海长安的理!

同时,麻尚仪也非常欣喜,海西崖能得到陶岳的青睐,即将升入户部任职。海西崖是海长安的养父,他的身份地位越高,手中越有权势,海长安进京后就越有底气。

哪怕陶岳是陶慧太嫔的亲侄,而后者与周太后曾经有过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旧怨,麻尚仪也不在乎了。她在宫中多年,深知先帝年间后宫纷争的许多秘密。陶慧太嫔不过是个被利用的可怜虫,又死得早,若不是她的旧婢在她死后改奉常贵太妃为主,替后者做了许多坏事,周太后也不会迁怒到她头上。而陶岳这几十年里一直安分守己,虽是外戚身份,却是正正经经的科举正途出身,无论人品还是才干,都没什么好挑剔的。

周太后对于皇帝的历任心腹都很有意见,唯独对陶岳印象不错,也赞同皇帝重用这个表弟。母子俩早已达成共识,要起用陶岳为新君继位后的内阁首辅,好彻底将孙派的势力踢出内阁去。虽说眼下陶岳入阁,时间比麻尚仪预料的要早许多,但她并不感到吃惊。陶岳入阁后,重新起用谢文载等一干吴门故生,只会更有利于新君继位后的朝堂稳定。

只要七皇子与八皇子之间能一直相处融洽。

如今,陶岳入阁,惠及海家,对麻尚仪而言是个意外之喜。

她再三向海长安询问,确定海西崖虽然要转入户部为官,却还要在陕西逗留几年,暂时不会搬家,心里就更加安定了。

她微笑着对海长安道:“这件事好办得很。等海都事什么时候接到调令了,你过来跟我说一声,我自会把你顶缺的事情办妥。就连日后你调职入京的事,也都包在我身上。你愿意去御前做侍卫么?若是愿意,可以常到我们家来,寻林侍卫说话。若是你觉得御前侍卫太过累人,锦衣卫也是不错的去处。到时候你去涂同知手下做几年事,他回京时把你稍带上就完了,根本不必担心常家能伸手。他们伸不进手来。”

海长安呆愣了好一会儿,才问:“这些事对您而言,真的没关系么?您可千万别勉强。若您有门路能往京中荐人,为何不先推荐您家中的子侄呢?”就算麻家子弟不想去京城,周家也多的是想进京的人吧?还有唐家等长安将门世家,谁不想进京去挣一份好前程?麻尚仪若推荐这些名门子弟去,只会更有好处,何必非得看中他这个落魄的常家旁支呢?

麻尚仪却摆摆手:“我自有我的道理。你以为孙家在京城横行三十多年,连皇后皇子都敢杀,当真的是泥捏的不成?有些事,根本不必他们亲自过问,便有人先替他们办妥了。西北的将士要进京,朝中那些大臣一听说他们是哪里来的,心里便先生出忌惮来,只会把人往外省偏远之地扔,又怎么可能把人招进禁军或是锦衣卫去?无论是周家还是唐家,又或是我们麻家的孩子,都是一样的结果。可你不同,你是常家人,哪怕是在长安落的户,也是世人皆知有周家有仇怨的常家后人。即使常家人不想你出头,旁人却不会刻意打压你。常家在京城还没那么大的权利呢!”

海家也是同理。海西崖是从直隶永平府调往长安的,本非陕西坐地户,三十多年来一直行事低调。哪怕流放到西北的吴门故生大多受过他的恩典,孙家却从不知情。海西崖多年来刻意压制自己的官职,在孙永禄离开西北边军之前,始终只是不入流的小官小吏,甚至还辞官闲置十几年。他的克制使得他始终没有进入孙家的视野。就算他得陶岳看重,亲自点名提拔进了户部,也不会有谁对他的名字生出警惕之心,出手阻拦。

朝中百官只会认为,他是陶岳在参与楚胡和谈期间偶然认识的不得志小官员,要拉拢到手下负责办事的。一把年纪的人了,就算入了朝,也干不了几年,完全没必要拦他的路,打陶岳的脸。

麻尚仪向海长安细细说明其中原委,又道:“你若真能进京,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