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殿前欢 第二十七章 雪夜遇青幡(3 / 5)

庆余年 猫腻 10888 字 5个月前

南搞定,总要允许自己有个骄傲的机会。

便在此时,他的眼瞳猛然一缩。

大雪之中,一道黑线破风而来,如同一道黑色闪电,似乎已经跨过了时间与空间的间隔,借着风雪掩着破空之声,瞬息之间,来到了他的面前!

是一枝箭,一枝黑色的箭。

范闲眯眼,不闪不避,体内霸道真气陡然一提,左手一领,腰畔长剑荡了起来,剑尖直直斩了过去!

噗的一声闷响。

范闲这看似朴素,实则狠厉的一剑斩在了空处。

在他的面前,陡然出现了一张青幡,幡下一个青衣人,那人发上系着一根青色布带。

那枝噬魂一箭,就射在了那张幡正中间的杆上,箭羽抖动不停。

只见幡上写着两个大字。

“铁相。”

监察院的密探们早已反应了过来,六名剑手手执硬弩,将那名青衣人围在了中间,而另外几名六处剑手已经循着黑夜中的雪花,往发箭处的位置摸了过去,消失在了黑暗之中。

范闲看着那个青衣人,眼光平静,不知道在想什么,忽然间开口说道:“回。”

简单的一个字,所有潜出去,准备追杀箭手的六处剑手依命退了回来,沉默地站在了族学前的雪坪之上,将那名青衣人围在了中间。

范闲抬头看了一眼那道青幡,忽然开口说道:“算命的,你算到有人要来刺杀本官?”

那青衣人低着头,看不清楚面容,只听着他微笑说道:“区区一柄小箭,怎么可能伤到小范大人。”

范闲平静说道:“所以本官不明白,大箭不动,怎么小箭来了。”

青衣人温和说道:“小箭年纪小,性子烈,总是有些冲动。”

范闲沉默。

青衣人继续说道:“本人也不是算命的……”他一并两指,斜斜指着自己手持青幡上的两个字,说道:“本人姓铁名相。”

……

……

(昨儿拉票效果很好,很好,继续再拉拉月票,投我吧,投我吧……)

庆历六年的一个冬日,暮时惨淡的日头从遥远的苍山那边透了过来,天气十分寒冷,四野里的民宅一片白净,那是雪。

云层渐渐地厚了,将惨淡的日头直接吞噬进了阴暗之中,风也渐渐大了起来,卷着地面的积雪在空中飞舞着,又有雪自天上降落,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颜色的雪花凭借着风的力量纠缠在了一起,在压抑的空气中歪曲地扭动头,展现着不同层次的白与寒冷。

风雪再起,赶路的人们苦不堪言,纷纷寻找着就近的村舍或是客栈歇息,今年的庆国没有发洪水,但是雪落的倒是不小,也得亏夏天的时候,江南诸郡的赈灾进行的异常顺利,受灾的百姓们有了个棲身之所,冻死的可能性要小多了。

这里是颍州,正是那个遭受洪灾最厉害的州治,也是灾后闹土匪最凶的地方。

不过自从钦差大人范闲下了江南之后,颍州的土匪或者是惧怕天威,或许是害怕传说中小范大人的手段,变得老实了许多,已经消声匿迹了很长一段时间。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这大雪的天里,才有那些行路的旅客们敢在路上行走着。只是如今人祸已去,这老天爷却是太不给面子,大江虽未封航,却也没有多少人愿意顶着如此严寒往京都的方向走。

除了那一队全黑色的马车。

……

……

马车的车窗与下沿都用胶封的极好,没有一丝寒气能够穿透进来,只是车前厚厚的棉帘正面抵挡着风雪的袭击,时不时地发出几声闷闷的悲鸣。

车中生着暖炉,一股热气循着香味散开蒸腾,令厢内温暖如春,与车外的严寒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范闲觉着有些热,右手的两根手指伸到颈间,将裘衣的系扣松了些,露出脖子来,深呼吸了两口,这才放下了手中的卷宗,眯着眼往车外望去。

只见车外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苍山村舍、冬田小塘尽数被掩在雪中,冻成冰镜,年头路过此地时看着的洪水劫余景象已经看不见了,那些死在洪水之中的百姓们也早已下葬,白骨或许正在雪地底深处颤抖着。

远处是一排有些简陋的住房,可以看得出来建筑所用的材料并不怎么结实,也不怎么能御寒,但看着里面透出的点点火光和些许温暖之意,范闲满意地点了点头,只要有生炉子的柴火就好,百姓们生活虽然苦,却也极能熬,一点温暖,便可以保护他们度过这个严冬。

“找个地方歇息。”范闲看着车外的监察院马夫身上尽是雪屑,忍不住皱眉说道:“赶路虽然要紧,但也别冻病了。”

“是,大人。”

车队缓缓地转了个弯,沿着最宽的那道田垄往邻近的村庄里驶去。

范闲这次是回京都述职,朝廷定的归期在那里,谁知道路上竟遇到了几年来最大的一场雪,在沙州那里耽搁了几天,时间上骤然紧了起来,所以监察院的下属们才会依他的意思,在沙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