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名声
青山镇镇门紧闭。
守在城墙上的官兵皱眉望向城墙外几里地远,默然站了片刻才冲同僚打了个眼色,放下长枪转身下了城墙。
明晃晃的日头直晒得人头热眼晕。
王超朝城墙下的阴影处挪了挪,听到身侧传来脚步声,顾不上擦汗,忙迎上前几步。
官兵抱拳行礼,正色禀报镇外情形。
王超浓眉大皱,来不及打招呼,翻身上马往县衙疾驰而去。
县衙大街依旧冷清,县令大人的差房内却是聚集了半屋子的人。
县令大人端坐上首,曹卓居左侧首位,三班六房的领头人分头坐在下首。
刑房的刑吏朗声道,“从巡盐御史大人手中接过来的那些人犯,已经依罪入狱,今日已拿到各人证供,只等县令大人最终定夺,便可派壮班和快班的人去抄没家产,执行刑罚。”
三班中皂班管后勤,壮班和快班管缉捕和警卫,县衙做了罪犯定下惩治罪责,就由壮班和快班实际执行。
县令大人没接话,视线落在曹卓身上。
他是实际统管三班六房的一县之尉,又是总捕头,曹卓沉声道,“这事先押后。如今外头流民有越聚越多的趋势,青山镇是苏州府下的大镇,只怕还是先留着人手,紧着处理流民的事要紧。”
苏州府是江南道省会,常刺史身为江南道并苏州府的长官,必会使出强硬手段处置流民,要顾着省会体面和安稳,能安置的则安置,不能安置的只能往外赶,青山镇势必成为流民聚集的大目标。
镇内外都需要衙兵维护秩序,现下其他事确实得先放下。
县令大人微微颔首,其他人自然没有异议。
差房内响起一阵若有似乎的长叹声今年水灾更甚往年,眼看镇外流民越聚越多,实在是件棘手的事。
曹卓抬了抬眼,看向对坐,户房户吏开口道,“县令大人,下官已按照您得吩咐清点过县衙粮库,除去必需留下的定例粮草份量,现下能拿出的有七百石粮米。”
也就是说粮库只有七千多斤的富余。
青山镇不比苏州府这样的省会,无法以官府的名义大肆屯粮,超出定例就是一项罪名。
想到出苏州府一路看过来的情景,只怕无法指望苏州府再拨粮食下来。
县令大人眉头微蹙,瞥见曹卓端坐如山,不由心动一动,开口说了第一句话,“守约,你可有主意”
“等。下官已派王超去查看城外情景。”曹卓微微侧身,恭声道,“往年灾情不如今年这样严重,县衙出粮尽够。今年只怕不容乐观,不过青山镇富户商户虽不如苏州府,但也有些苏州府三大望族的族人在,镇内来往的行商也不会少,等得了确切消息,少不得要他们帮着出一份力。”
要百姓出钱出力,这事不是没有旧例,只是县衙不好以势压人,即便拉下脸来去说道,也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在座的都是人精,大家都能想到这个法子,只是包括县令大人在内,谁又愿意主动去揽这事天灾造成的流民,不必战乱造成的流民,再如何都闹不出大事来,只要能应付过去,就是有些许处置不当,“不得已”闹出人命上头长官也无法、也不会认真追究。
听一向素有威名寡言沉肃的曹卓说了这话,众人不由暗暗松了口气。
曹卓剑眉微微挑了挑,半垂下凤眸不再多说。
等到王超气喘吁吁的通传进了差房,抱拳将外头情形一报,刚松了口气的众人不由倒吸一口凉气镇门关了不过三天,镇外流民的数量竟已经翻了一番。
王超语气不忍,光听守城的官兵转述,他就能想象到烈日下镇外的惨烈景象。
众人闻言齐齐看向曹卓,曹卓倏然起身,沉声丢一下一句“下官这就去安排”,便大步出了差房。
王超见县令大人没有别的交待,忙压着腰刀,疾步跟上。
二人身影转眼就淹没在外头白晃晃的烈日下,差房内众人这才纷纷起身,户房和刑房的官吏忙高声喊来手下,分头行动。
曹卓扬鞭纵马,驶至南北坊夹道便翻身下马,将缰绳丢给坊门的巡街衙役,冲王超打了个手势。
曹卓径直往市署而去,王超则急匆匆拐进北坊,一路往杨记食肆飞奔。
进了食肆帐房,王超来不及寒暄,直接转述曹卓的交待,“彩芽,我们老大让我转告你,可以动手了。”
这话王超自己说的满脸疑惑曹卓只让他传话,多的解释一句没有,只得目露询问的看向杨彩芽。
杨彩芽却是精神一振,顾不上多说,和吴氏翠花打了声招呼,就和王超一道往外走。
出了角门,杨彩芽才简单说了自家要捐粮的事,末了道,“还得麻烦王超大哥跑一趟,带着二狗回一趟青山村,跟白叔和李三叔送个信。”
镇门紧闭,只出不进,没有衙役护送,二狗只怕出得去回不来,白叔和李三叔那头也需要王超帮忙照应。
王超这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