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末期。不过这个第七世孙少年时出家了,法号智永。这个智永作为王羲之的后代,不痴迷书法也说不过去。他痴迷到什么程度呢在出家的永欣寺,他把自己关在一座小楼里苦练书法,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就此苦练三十年。
智永后来确实也成了历史上的一位书法名家,虽然比不上王羲之王献之,但,“真草千字文”了解一下。
智永活了一百岁,很长寿;但他是个和尚,没后代;王羲之将兰亭序作为传家宝的愿望就此中止。不过,智永没儿子,还是有徒弟的,他临终前将兰亭序传给了徒弟辨才。
辨才为了不负师父所托,在屋梁上悄悄凿了一个洞,将兰亭序藏在了里面。
此时已是唐代贞观年间。皇帝李世民听说兰亭序真迹在辨才和尚那里,多次安排人想弄过来,不过辨才软硬不吃,就是一句话师父圆寂之后,贫僧也不知那兰亭序的下落。
李世民一看,软硬不吃,那就智取。不久后,一个书生“无意中”认识了辨才。这个书生的书法造诣很高,和辨才相谈甚欢,感情愈发深厚,最后成了“知己”。
有一天,书生竟然带了两幅王羲之的真迹来找辨才,知己共赏析。聊至酣处,辨才感叹,说你带来的书法,虽然都是王羲之的真迹,却不是极品就着这个话头,书生经过一番试探和套路,终于让辨才说出了自己有一幅王羲之的神作。
继续套,辨才犹豫再三,说出了兰亭序。书生自然“不信”,说辨才吹牛,连同鄙夷的眼神一起发挥。
辨才一时没控制住,居然从房梁上取出了兰亭序
这书生仔细查看之后,居然直接将兰亭序收入袖中,同时拿出了皇帝的诏书
原来,这个书生就是监察御史萧翼
辨才此时才知上当,但悔之晚矣
李世民由此得到兰亭序。辨才和尚就此忧愤成疾,没过多久就撒手去了。
李世民在世时,命不少书法名家作兰亭序摹本,同时还有“拓本”;而驾崩之后,兰亭序作为陪葬品被他带进了棺材。
如果,兰亭序真迹确实陪葬了,那眼前这一幅又是什么情况,,,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