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 初步解决了(3 / 6)

,和甜椒以及白水瓜酱做成的。

味道会比加番茄做的要辣上一些。

叶清比较喜欢吃肉粽,但肉粽的热量非常的高,而且容易被人体吸收,不利于减肥。

她把肉粽打开,用汤勺切成小块,然后只给钱君宝夹了一块放进他的小碗里,自己没有吃。

很快,伙计又端上来几样点心,有卤蛋,馄饨还有麻团和糁汤跟烧饼以及羊肉锅贴。

这卤蛋一看就是老卤蛋,从里到外透着股“香气”,卤料的颜色也很深。

麻团表皮上蘸满了黄豆粉,馄饨都是颗颗饱满,像是小元宝。

烧饼皮薄而不破,焦黄又芝麻多。

拿起芝麻烧饼咬一口酥香满口!

羊肉锅贴色泽金黄,外皮酥脆,应该是用本地的茶籽油煎出来的,肉馅儿足,咬开还有鲜甜的汁水。

配上一碗馄饨汤,顿时觉得生活都美好了。

叶清吃完一个锅贴,放下筷子,将那碗“糁汤”端到了自己面前。

因为她发现大家伙的目光都没有停在这碗汤上面。

这种汤外表看着确实有些磕惨,灰呼呼的,还有一股冲鼻子的味道。

难怪他们不吃,但其实这是西北方人很喜欢当成早点的一种吃食。

糁有三个读音,一个是“sǎn”,另一个是“shēn”,还有一个念“啥”,实际上就是一种用肉汤熬制的粥。

最早都是鸡肉糁,后来发展成猪肉糁,羊肉糁等等,种类繁多。

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腻、祛风除寒、开食健胃为西北人所钟爱。

相传糁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饮料,唐朝后才传入中原的。

还传说当朝皇帝年轻时候第一次喝了此汤就大加赞赏,还给起了个啥汤的名字。

做糁非常讲究,对火候、时间、搅拌、工具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一般是头一天选料,夜里制汤,次日早晨才成糁。

原料主要以肉、麦米、葱、姜、盐、面粉等为主,再加进丁香、陈皮、小茴香还有白芷、花椒等香料,以增加温脾健胃功能。

做糁用的锅也不同于一般的锅,它比一般的锅要大几倍,还要做一个双开的大木头盖子,打汤的时候防止香味会跑掉。

吃的时候再打上一个鸡蛋花,浇上糁汤,点上香油和醋以及香菜沫子就可以食用了,如果再搭配烧饼一起简直是人间美味。

不过,这种加了香料,价格又不便宜的灰呼呼的汤,在建州这一带其实不是太受当地人欢迎的。

当地人,更喜欢吃另外一种加了许多食材的糊糊,叫面线糊。

“面线糊”的做法也很讲究,能添加的食材多达五六十样,在夏城和建州城非常受欢迎,不过芝城不靠海,所以这里的早点铺专门做面线糊的就少很多了。

没有多大工夫,两只暖锅便端端正正地摆放在了饭堂的餐桌上。

马车夫和冬曲,还有林晴晴姐妹一起吃一桌。

施羽裳是孕妇要注意的地方有些多,就跟着叶清夫妻一起吃一桌。

厨房里还留着一份汤,是给霍子孟回来吃的。

这福来顺的暖锅用的是黄铜打造的,外表还有精雕细琢的图案,很是美观。

福老头殷勤地为钱君宝打开暖锅的盖子。

霎时,一股鲜香的羊汤味道,就扑鼻而来。

“钱公子,这羊肉用筷子夹着在汤中涮上十几下就可以吃了。

要是想吃得更鲜嫩,只要涮的时候,七上八下就可以出锅了。

然后再把羊肉蘸酱吃就可以,小老儿不知您喜欢吃什么蘸酱,给您上了四样口味的。

这是蒜泥香油味的,这个是腐乳香菜沫口味的;

那个是芝麻酱糖霜口味的,最后是豆豉辣椒肉沫口味的。”

钱君宝微微颔首,闻着这羊汤鲜美的味道,不禁喉间滚动了一下。

没想到叶清做这羊汤,手艺比京城的老福记还要好上一些。

那家老福记可是“第五墨澈”在冬天最喜欢去吃的一家饭馆了,就连“莫策”那家伙也去过很多次。

因着京城离崇安太远,钱君宝倒是没有去过的。

美味的印象,自然也是那俩人留在他脑海里的了。

闻着香气,肚子很饿,钱君宝也不客气,拿起竹筷先夹了一块鸡蛋葱花饼放入口中。

等鸡蛋饼下肚才夹起一块羊肉片,放进暖锅中。

这羊肉片切得很薄,放进锅中果然一下就熟了。

钱君宝夹起涮好的羊肉片放进芝麻酱口味的料碟里轻轻蘸了几下,等不那么烫了才放进口中。

很快他就发现这样吃羊肉的妙处,加上肚子确实有些饿了,他又放了一片羊肉到锅中,然后对还没离开的福老头说道:

“掌柜的,去把我娘子请过来,一起吃。

让她不要再忙了,这样多的菜就已经很够吃了。”

“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