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王素芳看着自己的女儿,既骄傲又心疼,忍不住说“灿灿啊,你小小年纪不要这么拼,家里有我和你爸呢。”
“哎,孩子喜欢这行,又有天赋,你就不要管这么多了。”顾伟对王素芳说了句,然后对顾灿灿说“不过还是要注意身体,没有喝酒吧”
“没有,哎爸,刚才你问我票房,是不是你有数据了”
顾伟呵呵一笑,也不再卖关子,直接说道“苏洛告诉我的,截止到晚上八点,驴得水的票房880万”
“才880万啊。”顾灿灿感觉自己扑街了。
顾煜炯惊呼“我的亲姐,你还要多少,咱爸说这个数已经是非常非常厉害了到凌晨,应该可以破千万”
哦,也是,现在时间才是2007年,华夏的电影票房大爆发,还需要两三年时间的积淀呢。不到24小时880万这个数据,足以笑傲江湖了。
“姐姐真厉害”顾煜炯满眼的崇拜。
妈妈却是有点心疼,自己的女儿明明还未成年,却这么努力的赚钱,家里的条件都这么好了,真是,闺女图啥啊。
图的开心吧。
京城,东城区美术馆东街,一间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内。
这是一处闹中取静的老宅,青灰的旧砖散发着凝厚的历史气息,不大的院子内别有千秋。
穿过一处狭窄的雕花走廊,便来到一间坐北朝南的上房,里面几个老男人和几个妆容精致的女人正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羊杂火锅。
上菜的服务员目不斜视,动作平稳,唯有当离开这间通透的房间之后,才会兴奋的和同事小声的聊几句。
“啊葛悠、冯晓刚、徐晶蕾”
“蒋文、陈到明也在天啊,都是大佬。”
这个屋内的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京圈”是最为合适的一个。
“京圈”表面上是以地域划分的圈子,类似“老乡会”这种团体的存在,实质上并没有那么简单。
最初的所谓“京圈”,是汪朔,叶景,郑小龙,叶大音他们几个聚在一起,慢慢的兴盛起来的。
郑小龙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是他算是这帮人的带头大哥
当然,换个词,说是他们的伯乐,更加合适。
九零年京城电视艺术中心摄制的电视剧渴望当中,汪朔任策划,赵宝纲是导播,这部万人空巷的电视剧,让赵宝纲走上了导演之路,后来的编辑部的故事成了他的开山之作,这部号称华夏第一部室内情景喜剧的作,成全了葛大爷,也让几个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而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的制作人,就是郑小龙
世人都认为一个剧组,导演是老大,或者有特别强势的演员压过导演,这个强势演员是老大。
但实际上,用个顾灿灿原时空的说法,其实制片人才是各方的爸爸。
制片人往往也是投资人,但投资人不一定够格成为制片人。
是他,把当时一文不名的冯晓刚亲自提拔为编辑部的故事的美工,从此冯晓刚才有机会走上导演之路。
九四年的时候,郑小龙冯晓刚联合导演了北京人在纽约,男主角是姜闻。
赵宝纲执导的电视剧过把瘾,投资方、出方都是京城电视台,制片人也是郑小龙
京圈的形成和后来的强势,离不开郑小龙。
也正是德高望重的郑小龙将京城本地的一帮文艺工作者联合了起来,形成了一股全国为之侧目的影视圈势力。
他们还有一个特点,都是大院子弟。
在动乱的年代,大院子弟受到父辈权力的庇护,童年享受着很多便利,可以有机会看一些别人看不到的籍、文艺作品,甚至政治八卦。
和生长在胡同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更有机会接触一些先进思想,无论是从道德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自带着一股优越感,所以这些人的作品常常以现实主义为题。
最明显的例子是姜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讲述的故事,主人公马小军的父亲常年在外,没有人管教的他在大院里结交了一群哥们,他们逃课、打群架,“混街”成了他们这伙人的生活主题,当外面的世界闹的天翻地覆的时候,这群人却在自己的田地里享受着阳光灿烂的日子,不食人间烟火。
早期的京圈包括了崔建、窦微等歌手,不过随着摇滚一代的褪去,现在大家说的京圈,基本上就是指影视圈了。
最开始,京圈影视圈主力人物是汪朔,叶景,郑小龙,叶大音。
一个作家,三个导演这样的配置,放在90年代,那就是捧谁谁火的杰作,于是他们开始拉帮结派,聚集了冯晓刚、赵宝钢、葛大爷、陈虹、姜闻、管唬、文彰、徐静静等等一系列大碗。
对于演员来说,进入京圈虽然不代表肯定能火,但是资源顶级没跑了。
对了,华艺之所以能够顺利崛起并做到上市,也离不开京圈的鼎力支持。
当然京圈这个圈子,外人轻易进不去。
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