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 道门之争(2 / 2)

人一天到晚贴着他。

“他到底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你要对他这么客气”

“我已经给马兄去了信,马兄今天会来处理的,我这也是缓兵之计。”

梁山伯好声好气地安抚她,“他能无声无息地绕过那么多护院游侠儿的防卫摸到你的房间里,还能无声无息地攀上那么高的房梁,如果他对你真有恶意,才是防不胜防。我这不是对他客气,而是实在不必有无必要的冲突,尤其当对方可能是某种高人的时候。”

祝英台眼睛一亮,明显想岔了。

“你是说,他可能会武功”

梁山伯能大约猜出祝英台的“武功”是什么意思,点点头肯定,“陶家是丹阳医家,和东海徐氏一样闻名于世,但他们长于练气,一直是以气顺脉、走的也是金针点穴的路子,擅内功、会武艺。这种医术讲究天赋,这么多年来,陶家子弟中除了陶弘景,也没再出几个出众的医家,大概是子嗣资质都平庸吧,没想到这位关门弟子倒有几分真传。”

他抬头,见祝英台眼睛大亮,就知道她更喜欢听这种“八卦”,为了不让她无缘无故树敌,便又多说了一些。

“南北分立后,道统之争就没断过,北方以天师道为正朔,而南方的茅山则一直在发扬上清派,道门高人频出。”

梁山伯叹道“陶弘景出身医家,又精通御气之术,后来又修了道,所以精通医术、炼丹、天文、地理、兵学,他年少的时当过官,才名动京城,修道后又学了很多东西,他甚至还会铸剑。”

“最主要的是”

他看了祝英台一眼,“陶弘景是陛下年少时就崇拜的朋友,这交情从未断绝。甚至我大梁的国号梁,也是陶弘景推演后建议陛下定下的。”

祝英台脸上嬉笑的表情渐渐收起。

“陛下处事犹豫不决时,仍然有向茅山递信请教陶弘景的习惯,人称山中宰相。如果茅山那边知道你能炼铜,如果你和陶弘景交恶,第二天,全天下都会知道你为马文才炼铜的事。”

梁山伯心里其实十分担忧,但是为了不让祝英台背上包袱,所以才一直语气淡淡。

“马文才根基不稳,如今正是要韬光隐晦之时,不宜现在招摇。昨日来的是个年轻道士,不是陶弘景,才让我放心不少。”

世人对陶弘景多有夸大,已经将他形容的直如神仙。

他本就是医家出身,一直都爱游历天下,梁国到处都有他的事迹传播,有些人说他虽年已古稀,却宛如壮年,步履轻健,也看不出年迈的样子。

昨日乍然见到孙进之,他还担心是陶弘景亲自来了,结果只是个关门弟子,那心才算放下。

但孙进之能够出山,绝不如他所说的那样,是“偷偷”下山的,必然是得到了茅山上暗地里的允许,只不过他自己不知罢了。

说不得,这孙进之就是茅山下来试探祝英台对“道门”态度的,万一祝英台对孙进之态度恶劣又提防,接下来就不会这样客气。

佛门能够崛起,是因为在战乱的时代,它有安抚人心、平息纷争的作用,它是人们在颠沛流离后精神上的需求和安慰,是顺应时代的。

那渐渐被遗忘的“道门”呢

陶弘景学习这么多东西,门下三千弟子学习不同的路子,他精通天文地理、兵家、冶铁炼金,都只是试图为南方的道家寻找出一条新路。

一条“实用”的路,一条“道门可用”的路。

梁山伯不推崇玄学,但有时候都会可惜,这么一个崇尚“无为”的门派,竟被佛门逼迫到,要开始走“有为”之路了。

祝英台自然是不明白“道门”生死一争的迫切,她也不明白孙进之飞檐走壁日夜相候背后的狂热,她能不考虑,马文才和他却不能不考虑。

“你不用考虑这么多。”

见着祝英台渐渐染上沉重的眸子,梁山伯叹息一声,伸手拂过了她的眼睛。

“你就用平常心和他们相处就好,他们既然是问道而来,你就答疑解惑就行。其他的”

他仰首看着宫城的方向。

“有我和马兄看顾着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网址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