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影视化改编。凛冬记的剧本完美继承的原著的精神内核,又大刀阔斧修改了原著中不甚出彩的若干情节,使之在不改变原著故事主线和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更利于影视化,也让整部影片的起承转合更自然,更紧凑,更环环相扣,几乎全程无尿点。薄荷绿在剧本上恰恰相反,不舍得或者说不敢动原著,除了做一些基本的减法,比如去掉了原著中的一些无关紧要的支线,其余几乎全部保留,这就让整部电影成了“原著的翻译”,无非是把文字变成影像,对于看过原著的人来说,观影过程完全没有惊喜
第四
果然,这条热搜刚上去没多久,就有知名影评人看不过眼了,直接下场开怼
首先要承认,凛冬记和薄荷绿都是近几年国产片中的上乘之作,前者剧情流畅特效惊艳,后者情感细腻表达真诚,原本就是没什么可比性的片子,就像喝可乐不影响你吃沙拉一样,无奈都想抢滩新年档,难免被比较。但是比较可以,拉踩就太难看了。
第一,风格。谁说过年就不能去看情感细腻的现实题材影片敢情我过年想思考一下青春和人生,就是不合群了还有
第二,故事。按照你的“情感共鸣论”,很多电影都不用拍了。我看犯罪电影,我自己没犯过罪或者没被犯罪过,就没资格看了,因为没共鸣啊,恐怖片也不用看了,反正咱们都没遇见过神经病或者假鬼这里你有一个最基本也只最致命的狭隘点,就是真正的好电影,是会给观众传递出它想要表达的,并用影片本身的质量获得观众共鸣,而不是反过来,先选一个觉得会让大家有共鸣的题材或者点,然后在围绕这个构架故事
第三,这点我都懒得喷你了,原来忠于原著在你这里是影视化的缺点,那资方当初买版权干嘛,直接自己做个原创故事好了。不是说影视化不能二度创作,而且凛冬记本身的二度创作也不错,但既想吃i热度的红利,又要标榜自己剧本改掉了多少原著的“缺点”,这就有点忘恩负义了
怼到最后,这位知名影评人已经几乎把那条“ko”的长微博看成凛冬记片方宣传团队搞的动作了,所以到最后与其说是怼长微博,不如说是怼凛冬记的宣传手段太难看。
正所谓物极必反,一个东西即便是真好,吹过了头,也会惹人反感,于是前两天口碑一直压制着薄荷绿的凛冬记,从这一撕开始,有了舆论反弹。
而薄荷绿也至此收获了更多的肯定和好评。
冉霖不太相信那篇长微博是凛冬记宣传团队干的,因为实在是有点蠢,这个热搜不光败了凛冬记的好感,还给薄荷绿拉了一波同情分,更虐了一把薄荷绿的原著粉和影版粉,很多人开始在自己首页强烈安利。王希对此也有同感,所以更倾向于这是薄荷绿玩的手段。
但不管真相如何,三天后,也就是到了今天,大年初六,薄荷绿的评分已经升到74,而凛冬记的评分降到74,两部电影上映至今,第一次在评分上打平。
然而票房上,凛冬记3d电影的优势还是慢慢显露出来,与薄荷绿之间的票房差距稳步拉大。
整个票房排行榜的格局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凛冬记和薄荷绿已经凭借强劲口碑脱颖而出,每天的票房都大幅度增长,而原本紧跟在后面的几部影片,票房增值断崖式放缓,最明显的就是影院的排片量,这两部电影已经形成了垄断。
这一切,就发生在短短六天。
王希说要警惕薄荷绿的逆袭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如果未来它的口碑持续往高走,那谁也不知道它会分流走多少观众。要知道薄荷绿的投资是远低于凛冬记的,毕竟一个是青春片,一个是特效大片,这就注定了两部片子的盈利分水岭大相径庭,可能薄荷绿的票房只要达到4亿,便收回成本,开始盈利,而凛冬记或许要票房到了10亿之后,才能开始盈利。
王希自然希望冉霖参演的电影能帮资方赚到更多的钱,这是演员价值的一部分。
“放心吧希姐,”冉霖跟经纪人表决心,“就是不吃不喝不睡觉,我也肯定要把宣传跑好了,吆喝叫起来,这个之后还有染火呢,我得霸屏”
王希既欣慰又想乐“给你嘚瑟的。”
冉霖说到做到,整个二月份,几乎是凛冬记所有主要演员里,跟宣传最多的一个,而且每次宣传都拼尽全力,没有哪一次是应付差事,走走过场。
相比之下,薄荷绿在宣传的声势上就弱了一些,因为最主要的男一号张北辰,前半个月在医院休养,后半个月出院休养,几乎缺席了整个二月的宣传活动。
三月初,几部排片量已被挤压到近乎没空间的新年档电影,纷纷下档,而电影密钥的有效期通常也就是一个月,但凛冬记和薄荷绿却像约好了一样,都发出公告延期一个月下档。也就是说这两部电影的片方都将密钥延期了一个月,意味着三月初应该下档的两部电影,会到四月初再下档。
此时,凛冬记的票房已近17亿,薄荷绿的票房则破了10亿大关,如果考虑到3d和2d电影在票价上的区别,那几乎可以说两部电影的排片量和上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