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祖杰在年底一直在和华尔街扯皮。华尔街的开价太低。他相当恼火。坚决不同意让步太多。
华尔街也分几个大的利益集团。孙祖杰希望合作的是硅谷那帮人的对头。美帝东部老财团。因为他们树大根深。手里的资源众多。
问题是老财团对于高科技不太理解。更看重财务数据。自然不愿意多付出。
而跟孙祖杰关系密切的古德曼积累不够。手里真正的好东西不多。
孙祖杰现在最看重的不是钱。而是切切实实提高国力的东西。但是这又非常困难。
而华尔街的犹太势力现在到处抢劫。他们得意洋洋。态度更是嚣张。竟然是以看待失败者的态度跟孙祖杰谈判。
所以这一次谈判注定是艰难的。不过也不着急。只要亚洲金融危机没有结束。互联网泡沫就不会炸。他完全等得起。
所以这边谈判。那边华天翼投资开始慢慢出售。以给华尔街压力。孙祖杰同时也决心在港岛跟犹太游资狠狠打一仗。真以为老子怕你们不成。
他跟闵总和铁总汇报时。说得非常坚决。“能战方能和。看来港岛之战不可避免”
对于孙祖杰的看法。两位大佬也有了清醒的认识。他们都很认可孙祖杰的判断。
到了这一步。中枢也很清楚。港岛刚刚回归。绝不能让美帝搞垮了。但是问题来了。资本家们不是这么想的。
港岛股市上涨他们赚钱。下跌他们同样也赚钱。所以大资本家们才不着急呢。真正着急的是特区政府和港岛那些中小商人普通人。
孙祖杰当然很清楚。他的方案也早就有了。这一次中枢一定要沉住气。我们可以雪中送炭。但绝不做冤大头。
所以孙祖杰认为一定要算经济仗。不能因为港岛喊了几句。就着急上场。面子不如里子重要。所以孙祖杰提出了三点。
第一。要在打退了国际游资之后。利用民意的支持。尽快通过二十三条。
第二。低位入股的那些港股。要长期保持。在经济上对港岛要有所约束。
第三。督促港岛尽快进行产业升级。并限制房地产业的发展。前者围绕着天翼集团开展。后者围绕着邱家展开。绝不能对港岛那些英资白手套纵容。
孙祖杰这三点提出来之后。闵总和铁总互相看了一眼。这是孙祖杰对港岛的一贯立场。
很多人说他太狭隘。又有不少人说他危机意识太重。但是这么多年下来。种种迹象表明。他的判断很可能是对的。
闵总想了想觉得可以尝试一下。试探一下港岛各界的反应。所以他笑着说道。“祖杰同志。你可以吹吹风。中枢也想看一看效果”
孙祖杰立刻就明白过来。他笑着答应了。不过铁总接下来就跟他说道。“既然这两件事都不着急。你就让凌云同志盯着。你现在把精力放在机构改革上。
这一次被裁撤的部委里面人才很多。你要与这些同志好好谈一谈。问问他们的想法。一定要想办法安排妥当”
孙祖杰很明白首长对他的器重。十来个工业部门。里面这一级别的干部至少有几百个。在他眼里过一遍。对他的未来用人有太多的好处了。
所以孙祖杰就根据大佬们的安排开始找这些同志谈话。询问他们的想法。并对他们进行考察。
这一级别的同志职务已经相当高。孙祖杰又计划下地方。那么挑选一些表现出色的调到地方。或者到下面的央企就很有必要了。
这么多人有一些也肯定需要安排到华投。他希望过去的是人才。而不是那种官油子。
幸运的是。这些同志也同样很明白为什么中枢让孙祖杰来做这件事情。所以在这个决定未来的时刻。谁也不敢咋呼。
不管是跟着孙祖杰下地方还是调到华投都是一等一的好选择。但是孙祖杰是出了名的难缠。所以每一个人跟他谈话的时候都小心翼翼。
孙祖杰首先约谈的就是机械部门的同志。这也是中枢的交代。让他看看这些干部之中有没有人愿意去中汽。
如果没有。那就从华汽调人或者干脆与华汽合并。之所以这么着急。原因就是中汽扛不住了。他们竟然已经发不起工资了。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内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中汽就如同孙祖杰估计的那样衰落了。而且这种衰落的速度很快。甚至出乎了中枢的意料。
虽然他们运气不错。可以和通用公司合作。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国内的汽车产业进步很快。中汽的主打产品中小型货车遇到了华飞汽车的激烈竞争。销售量不断下滑。
完全吃透了五十铃技术的华飞三大汽车公司凭借着华投系统快速的技术转移和出色的营销管理。开始对长汽和中汽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猛烈进攻。给了这两大汽车公司巨大的压力。
虽然中州汽车凭借着轿车和重汽勉强支撑。但是这两块利润虽然不少。但也没有办法弥补中汽货车业务越来越多的亏损。
除了技术落后以外。中汽特殊的位置也让他们头疼不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