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再三寻找未果,只得先将寻人之事放下,专心协助玉簟舟安置灾民。
这旱灾一事在玉簟舟出面后,很快便顺利解决。
可还不等众大臣松上一口气,另一件事又迅速在百姓中引起巨大轰动
不知怎的,玉簟舟之前根本不是进宫赴宴,而是当今圣上趁机囚禁他的事突然爆出。
连带着摄政王与皇帝不理朝政,偷偷出宫游山玩水才导致这次旱情未能及时解决一事也被捅出。
天下百姓本就积怨已久,再加上玉簟舟之前治水患、冒着生命危险去前线指挥战事,以及这次皇帝摄政王不在,他奉命于危难之间出来主持大局更是再次赢得民心。
这两件事就如同导火索般迅速将百姓心中的不满点燃。
各地开始爆发出请愿游行的队伍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间。尤其是因为旱情失去家人朋友的人,因为掌权者的不作为,他们亲眼看着自己的至亲好友饿死在跟前。
此时请愿游行,是他们唯一能帮他们讨回公道的事了
无论是颤颤巍巍、步履蹒跚的老人,还是黄发垂髫的幼童,即使举步维艰,也都努力的跟随在游行队伍的后方。
当地的官员根本无法镇压游行的队伍,甚至连他们的诸亲好友也在其间。
中央的大臣们看着这日益壮大的游行队伍,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之前他们还能请玉簟舟出面主持大局,可之前的事情爆出后,他们又如何有脸再去寻他呢。
在李相已经打定主意即使要拉下他这张老脸,也得再请玉簟舟出关时。
时隔多日未曾出现的秦云州和燕凌云终于回来了
他们一直待在郊外,为了方便独处甚至没派太多仆人跟随。
所以旱情的事根本不知,但这请愿的队伍出来后他们偶然听得外出采买的仆人谈论此事,才知道事情已经发展到此种局面。
风尘仆仆赶回来的两人已经顾不上处理玉簟舟,他们也未曾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不过是微服出宫游玩了几日,身为大燕最尊贵的两人,他们连这点自由都没有吗
虽说这旱情之事未能及时处理,可这也是他们意料之外的事啊
何况朝廷不已开仓放粮、安置打发他们了吗而囚禁玉簟舟一事更是与他们有何关系,他燕凌云身为大燕的皇帝,还不能随意处置一个臣子了吗
这群庶民居然还敢游行请愿真是不知好歹
坐在龙椅上的燕凌云脸色阴沉,下方的秦云州也好不了哪去。
众大臣皆低着头不敢说话,整个朝堂上一片死寂。
终于,燕凌云的吼声打破了这片宁静
“好既然他们如此不知好歹朕就满足他们苏李立刻拟旨下去,派遣禁卫军即刻镇压游行队伍朕到要看看他们能坚持多久”
一旁的苏李忙跪下领旨道“是。”
而后他又挥手让众人退下,只留下秦云州一人。
下面的李相多次想要开口,最终也只化成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摇了摇头,眼看着燕凌云和秦云州一同往御书房走去。
最终也只能低声呢喃一句“天要亡我大燕”背手向外走去。
看着李相这仿佛顺时间老了十几岁的愁容,他身旁的大臣面面相觑,末了也只能叹了口气往外走去。
陛下事到如今都还作如此举动,是根本未曾有一点悔过之意。
自古失民心者失天下陛下如此一意孤行、不知悔改,这大燕的江山怕是要换个名字了
重兵镇压之下,游行的队伍确实被迅速打散。
但哀嚎遍野、死伤满地,百姓的哭嚎声响遏行云,游行之人的血可漂橹。
以李相为首的老臣们也都告病赋闲不愿上朝,燕凌云却不以为然,认为此事已了。
他便又派人去搜查晋安爵府,想要抓住玉簟舟。
可去了才发现,整个府内早已人去楼空,甚至连个守门的仆人也找不到
燕凌云大怒,立刻派人粘贴告示悬赏玉簟舟秦云州为了安抚心上人,自然也是派出大量兵力出去搜寻。
在此之下,整个大燕刚刚通过镇压维持的表面和平迅速开始裂解。
读过书会写字的便以血为墨、以纸为笔,上书请求玉大人为了天下苍生起兵让皇帝退位
不识字的那些便赢粮紧从,纷纷步行向京城要求皇帝退位让贤。
地方的官员军士也纷纷请辞加入到这些队伍之中,天下苦之已久矣
重兵镇压已经不再管用,因为倒下一批,便迅速有后面的人补上来
一批又一批的群众走到前面,前赴后继、不知疲倦受命镇压的官兵再也下不去手,他们虽是受命而为。
但死在他们刀下的都是大燕的国民,是他们的兄弟姊妹
一些人再也不堪重负,要么舍下兵器精神崩溃,要么拔剑自刎。
军心溃散,带队的将领只得让他们撤退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