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的误会
铡美案的过程简单明了,但是没有听过就是没有听过,在所有人看来,王逸之分明又是编写了一出新戏,不过应该走的是传统戏曲的路子。
另一个世界中,铡美案是在清顺治十五年编成的,陈熟美的同窗好友仇梦麟与胡梦蝶从均州到京都找陈熟美求官,被陈熟美讲明道理后婉言拒绝。
仇、胡二人大为不满,认为陈熟美在求学期间他们曾接济过他,现在他仕途已就,反而忘恩负义,不念旧情。
怀恨而归的仇梦麟和胡梦蝶走到河南南阳,正遇上当地上演曲剧琵琶记。
二人看到戏中所演正是忘恩负义之事,于是计上心来。他们不惜花费银两,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把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了他们怨恨的陈熟美,编造了新戏铡美案。
王逸之润了润嗓子,这次他没有选择清唱,跟戏班的几个乐师临时沟通了一下,然后等伴奏一响,才开口唱起来。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
这一声出口引来满堂喝彩,如何是新戏的话,大家可能还不太敢评判好坏,但是王逸之唱的是新戏,用的确是传统唱法。
“行腔韵味上下功夫,牢牢掌握分寸,不多一丝,不少一分”,好功夫”余忠路眼中一亮,同时心里面也有些遗憾,在他看来,王逸之是有些一代戏曲宗师的潜质,不仅仅是嗓音出众,更重要的是对戏曲有自己的理解。
更恐怖的是王逸之对戏曲的“创造”,两种不同风格的戏曲,信手捏来,轻松自如。
余忠路不由自主地看向了孟小秋,心里面感慨这丫头的好运气,以王逸之如今的身份是不可能登台唱戏的,那么写出的剧本给谁唱
显而易见的是孟小秋已经占据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戏子要成名,除了基本功要扎实,还要有金主捧着,还要有压身的戏。
“曾记得端午日朝贺天子, 我与你在朝房曾把话提, 说起了招赘事你神色不定,我料你在原郡定有前妻。
到如今他母子前来寻你, 为什么不相认反把她欺 我劝你认香莲是正理, 祸到了临头悔不及。 ”
王逸之这句唱完,乐师加了伴奏,所有人屏气凝神,都知道接下来必定是最精彩的唱段。
“驸马不必巧言讲,现有凭据在公堂,人来看过了香莲状。”
“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她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王,藐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子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将状纸押至在了爷的大堂上咬定了牙关你为哪桩”
“好”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几乎要将所有人的耳
朵炸裂了,就算是抱着最挑剔眼光的戏迷也不得不承认,王逸之这两出戏的出彩和成功。
没有人再开口,因为也明白有一有二,没有再三再四,王逸之的身份放在那里,唱成这样已经是很给面子了。
余忠路想开口求两出戏的谱子,但是根本没有机会,眼睁睁看着王逸之在一群保镖的互送下出了茶楼。
他看着呆呆地孟小秋,心里面气不打一出来,在其头上狠狠拍了一巴掌,说道“人都走了,还看什么多好的机会。”
孟小秋脸色一红,她自然是知道余忠路所说的机会指的是什么,她多少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孟小秋是相当幸运的,恐怕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名气会因为王逸之的关系传遍整个南方,甚至还有短时间内快速传遍整个明国的趋势。
自古以来,名人的绯闻永远是人津津乐道的,尤其是王逸之这种大文豪级别的人物,原本跟孟小秋没有
什么关系,但就是因为替其出了一次头,就将他跟孟小秋硬生生扯到了一起,编造出了无数曲折离奇的故事。
王逸之回家之后本来也没有当回事,跟李婉玉解释了一下后,只顾着照看两个丫头,本以为孟小秋会向记者承情,可是教育几天,孟小秋都是沉默不语,就仿佛是默认了报纸上的猜测一样。
这个时代的风气依旧保守,别看孟小秋家里面的条件还不错,可是说自己是戏子,还是有些人会瞧不起,只有名气大到了一定的程度,被称为“老板”或者“老师”之类的才有可能有提升地位的可能。
孟小秋初出茅庐,不缺才华,手上也不缺金钱,唯缺的就是名气,如今借着王逸之的东风一炮而红,自然也惹得一个圈子里面的人羡慕嫉妒恨。
毕竟曲艺圈子也不大,很多比孟小秋有资历的演员还没有获得肯定,因此说什么怪话的人都有。
余忠路身为戏班的班主,对整个曲艺圈心知肚明,不仅没有一点生气,甚至还暗中鼓励着孟小秋去跟王
逸之主动联系,最起码人家替你解决了郑广明的麻烦,于情于理也该登门感谢。
于是在茶楼分别后,连续两天,孟小秋都拎着东西来到了王逸之的别墅外,可惜那时候王逸之被两个母老虎看押的紧,压根就不知道这事,因此孟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