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希望在田野上(1 / 3)

乡村小地主 青沙 5058 字 11个月前

孟河,大学毕业近两年,身为独生子在父母强烈要求下,上月初他将工作找回了自己家乡,三水县城。依然是老本行,水处理技术员。

三水县位于苏中平原地区,经济发展属于中等水平。

两条小河相隔一里多地南北分布,弯弯错错穿过一个恬静美丽的村庄。这里是孟河的家乡,三水县大垛镇兴圣村。小河两岸一户户人家傍水而居,连成与小河一样的曲线。两河间和两河南北是归属于各户的农田,阡陌纵横,五月麦青,放眼处是一望无际沉甸甸的碧绿。

兴圣村是确确实实的富村,家家户户都是楼房,一半人家拥有小汽车。从马路看也足以证明,不止是用于行车的马路是用水泥铺设,连农田间都开辟四条一米五宽的水泥路方便农忙运输。这些路都是村民主动集资修建的,只要了政府很少的补贴。把要想富,先修路反过来说,兴圣村是因为富才修路。

然而,村民富裕对孟河来说却是苦恼。

之前在外地工作孟河每月工资四千,因为回家少,他也就沉浸在自己对现实逃避里。可是在回来后这一个月里,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作为村里唯三的大学生,他真的很没出息。

尤其是现在休息日一回家,就能听到西家邻居崔大娘对她儿

子的花样炫耀,孟河觉得他还不如待在厂里宿舍睡觉的好。他是上四休二,夜班后就是两天休息,休息日的第一天上午基本是用来补觉。

“我跟我家大伟说,手机屏幕摔裂条小缝还能用,可这孩子就是不听硬要给我重买一个,买就买吧,他还偏买个苹果七,我打听过,五千五百块呢这孩子,有点钱就不知道宝贵,真是气死我了”

孟河都不用下楼,就知道此时的崔大娘脸上肯定是一副炫耀和快夸我家大伟的表情。大伟比孟河大四岁,初二辍学出去闯荡,六年前在三水县经济开发区开了家编织袋厂,现在每年有近三十万的纯利,是兴圣村年轻一辈混得最好的一位。

“你气啥,大伟一年到手三十万,这一个手机不算什么”

菜田长长方方,清绿满地。一棵绿叶如华盖的银杏树立在菜田东北角,孟母端了小木凳坐在家门前的树荫下,仔细的择着韭菜,话语很平静没有丝毫羡慕。孟河家没有砌围墙,菜田南边相邻的马路上,崔大娘撑着拖把柄,脸上挂满笑容。崔大娘本是到小河里洗拖把的,可看见孟母后,拖把也不洗了,拄着拖把就在那跟孟母闲聊。

接下来的话孟河塞上消音耳塞没有再听。反正不管什么话题,崔大娘肯定都能扯到她儿子身上。而他刚值完夜班,需要睡一觉缓缓,没精力听这些。

明明很困,孟河翻来覆去却怎么睡都睡不着,脑子里不停回想着村中同龄人的状况,各种杂念纷纷到来。

村里不止一个崔大娘,也不止一个大伟。孟河小学三年同桌张达在镇上开了家烧烤店,一年十七八万入账;小河南岸的杨家老二,比孟河小三岁,在兴圣村和四个邻村开了八家麻将馆,一个月总计两万多块收入;还有村东头的孔大辉在县城里

这些做生意的的孟河之前就知道。可哪怕不谈这些,村里做农民工的同龄人赚的钱也远超过他。

首先要明确两点,一是不要认为农民工赚的少,二是农民工也有区别的。一种是纯粹卖苦力吃青春饭如搬砖,工资只看量;一种是也很苦但有手艺如木匠,工资受手艺加成。而大环境下愿意吃苦学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现在瓦匠、木匠、漆匠、水电工这些工种缺口变大,这些工种的工资也因此越来越高。

兴圣村从八十年代开始就全村投入建筑装修行业,随便凑出一队人就是工种齐全,能给客户进行新房装修一条龙服务,在外都是从胚房到可直接入住成品房装修工程全包。传承也一直延续到孟河这一辈,凡是没考上高中大学的,都跟在父亲或自家叔伯后面学手艺。比如孟父后就跟着孟河的一位表弟,孟父是漆匠。

当然也有不愿学手艺自己闯荡的。有大伟这样闯出来的,也

有很多得过且过、一事无成的,可也不能跟懒惰之人比,这类人,已经被孟河下意识忽略。

孟河是五年前上大学,他的同龄人是跟着父辈边学边做了五年多,如今一年下来有七八万,比孟河五万不到的年收入高出很多。

不要谈什么以后,以后同龄人能独立包工程会赚得更多。也不要谈苦不苦的问题,如今社会评价一个人,从来都只看钱。钱多你牛逼,钱少你不行。

大学生怎么了,学习好怎么了,每月四千就赚这么点,没出息

然而这便是当今社会很多大学生的现状,毕业后成为白领勤勤恳恳工作,每月拿着固定工资,然后随着年纪渐长为车子、房子、妻子、孩子、票子发愁,直至终老。一眼就几乎看见人生尽头,平淡而又令人绝望。

这种生活从来都不是孟河想要的。孟河躺在床上,感觉他的某个念头又躁动起来。

大三那年便有人指着孟河鼻子骂他没出息,让孟河离开她的女儿。他也因此在大四那年日以继夜的创业可最终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