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呈现出来。
茶楼上的乐班卖力地演奏,想提高音量来压过洋人高唱哈利路亚的歌声,而一旁畏缩站立着的僧侣,只是小声念叨着阿弥陀佛。
当一阵轮船的汽笛声响起,不知道是哪一国的舰队又靠岸了,所有人瞬间安静下来,不约而同地朝着发出汽笛声音的港口张望着,窥探着。
但转瞬间,又恢复如常,茶楼上的百姓们茶照喝,曲照弹,占好的位置可不能让给别人。
相隔不远所发生的一切,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炮弹只要不打在自己的头上,都是跟他们毫不相干的。
街上耀武扬威的洋人士兵,他们和带着重枷被驱赶走过的犯人;贫苦的中国百姓和锦衣华服的洋人,形成了极为刺眼的对比。
就在象征着传统文化的戏班和洋人神父带领的唱诗班比声音大时,围观的食客们却不在乎他们谁输谁赢,只嫌他们太过吵闹,纷纷用双手捂住耳朵。
原版黄飞鸿只用短短几十秒的镜头立马勾勒出这样一副图景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外国入侵内部变革的动荡时期,在中西新旧文化的的交锋中,我们的百姓却躲在轻歌曼舞的茶楼里,对这一切视若无睹,茫然不觉。
这一幕戏孟想前世看了好几遍,看的颇为感慨唏嘘,觉得这幕戏就跟觉醒年代里的教员同志雨中亮相大街奔跑的一幕戏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点明了当时的社会民众,亟需觉醒。
“觉醒”二字,也是黄飞鸿第一部的主题,黄师傅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为国为民的大侠的,他也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挫折,才会真正成为顶天立地的黄师傅。
对这幕戏,孟想相当重视,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务求一气呵成,一镜到底。
这场戏是有一定难度的,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错,就得重新来过。
好在横店作为华夏第一影视城,群演的素质和演技都还不错,这场戏也就拍了七八遍,终于完成了。
拍完后其他导演包括武指袁和平在内都围拢在孟想身边,一起观看监视器里的镜头。
当他们看完这场一镜到底的群戏时,对孟想的运镜无不佩服的五体投地,此前对孟想的小觑之心,已荡然无存。
说实话,掌控黄飞鸿这种剧组成员上千的大型剧组,对孟想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他的年轻,小看孟想的人并不在少数。
所以孟想拍的第一幕戏就选择了这么一个名场面,用一镜到底的群戏镜头,还有镜头背后的语言和象征意义,彻底震慑住其他人。
从效果来看,孟想这个目的,显然已经达到了,这个几十秒的群戏镜头完成后,孟想对剧组的掌控顺畅了许多。
为了拍摄黄飞鸿,迪丽巴扎特地向安心传剧组请了近一个月的假。
六月份拍完星你之后,迪丽巴扎就无缝进组跟另一位男顶流拍古装偶像剧安心传去了,拍摄时长大约要一百天。
可谁曾想她那么快就要和孟想二搭,出演黄飞鸿的十三姨。
为了拍好黄飞鸿十三姨这一角色,迪丽巴扎原本想跟安心传剧组解约,就算赔钱打官司也在所不惜。
好在安心传也是鹅厂平台的自制剧,经过鹅厂协调之后,安心传先拍男主和其他演员的戏份,迪丽巴扎则请了近一个月的假,先拍完黄飞鸿,然后再回归安心传剧组。
事情传扬出去后,豆瓣八婆都闹翻天了,迪丽巴扎同期加入了两个剧组,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轧戏吗
于是迪丽巴扎被骂到飞起,甚至还有人举报迪丽巴扎,扬言要封杀她这种轧戏不敬业的演员。
不过有鹅厂力捧,网友们的抵制和举报是伤不到迪丽巴扎半根毫毛的,就是口碑自金鹰奖后,再度跌入谷底。
迪丽巴扎的粉丝则是痛并快乐着,一边为迪丽巴扎能跟孟想二搭,拍上了电影大制作而感到欢欣鼓舞;一边则为迪丽巴扎的口碑暴跌而头疼,不得不拿起键盘,疯狂空瓶,与对家和路人战了个天翻地覆。
外边愈演愈烈的迪丽巴扎轧戏风波,并没有影响到黄飞鸿剧组。
老实说孟想对演员轧戏这种事是抱着不以为然态度的,遥想香港影坛最兴旺发达的八九十年代,当红演员、金牌配角们一年拍十几部戏那都是家常便饭,演员轧戏都是基操,没什么可6的。
这些香港演员把轧戏当成家常便饭,可偏偏他们却贡献出了n多经典影片,成就了东方好莱坞的辉煌。
所以孟想以为,轧戏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能贡献出优秀作品,轧戏就轧戏吧。
对于迪丽巴扎的轧戏,孟想自信黄飞鸿肯定是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只要黄飞鸿上映后取得超高票房,那舆论对迪丽巴扎轧戏的指责就会烟消云散,说不定还会夸迪丽巴扎演技扎实,即使轧戏都能贡献出好作品来呢。
至于迪丽巴扎能否演好黄飞鸿十三姨的角色,孟想对此还是颇有信心的。
毕竟十三姨这个角色,美就完事了,根本无需多么高深的演技,就一花瓶。
迪丽巴扎怎么说也是科班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