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宣布北平改名顺天府,为行在,迁都意图昭然若揭。
有人坐不住了。
朱棣一旦迁都跑回北方,将远离南方政治势力,而中央集权制又能保证朱棣牢牢掌控全国,这大明江山他就坐得稳如泰山,建文旧臣再想搞事基本无望。
朝堂上反对声如浪潮,私下里,一些人的目光落在了黄昏这个“神棍”身上。
除了朱棣和道衍,所有人都蒙在鼓里。
以为黄昏真可以预知。
这事有点搞笑,黄昏确实是穿越者,被忽悠过来又忽悠过去的反而是朱棣,只不过迫于封建思想,黄昏不得不这样做。
已简在帝心,又不是要和朱棣抢江山,没必要再装神棍。
黄昏哪知道他被盯上了。
熬了十来天,好不容易把甘油和香精弄了出来,正在书房里殚精竭虑思考如何量产这两样时,许吟来了。
这些日子他受黄昏委托,一直在暗中追查刘莫邪。
直入主题。
说跟踪刘莫邪颇有收获。
黄昏大喜,压低声音问,“刘莫邪和哪些人走的比较近,其中是否有御史大夫景清”
许吟明显愣了下,缓缓点头。
黄昏抚掌长叹。
果然,该来的还是要来,景清再这样下去,历史又将重演。
继续问道“除了景清,还有谁”
许吟缓缓说出了一串名字。
黄昏“”
许吟说的这几个名字他实在是太熟悉了,金幼孜、杨溥、杨士奇、李景隆、夏原吉、蹇义、李至刚、郁新、解缙等一长串名字。
这些人都是建文旧臣,且如今又身居高位掌握大权,确实符合刘莫邪结交拉拢的条件。
但黄昏心知肚明。
不说其他人,单说李景隆、杨溥和杨士奇,这三人根本不会反朱棣。
何况除了李景隆,全是文臣,没掌握兵权的武将。
建文旧臣要想推翻朱棣,必须有掌控兵权的武将配合,否则一群文人靠什么杀朱棣
嘴皮子么。
不着痕迹的问道“你是否被刘莫邪发现了”
许吟摇头。
黄昏又问,“这些人是上元大火案的始作俑者吗”
许吟摇头,“不像。”
黄昏松了口气,他确实在怀疑许吟,以为他也是建文旧臣,故意用这些人来迷惑自己,或是借刀杀人。
须知这些人都是朱棣的心腹。
许吟没嫌疑。
许吟若是建文旧臣,会趁机糊弄自己。
问题出在刘莫邪身上,她近期结交的都是备受朱棣信任的臣子,可能知道有人在调查,故布疑阵。
有可能是锦衣卫在暗中调查她。
沉吟不语。
许吟又说,这几日城中广泛流传,闹得人心惶惶,说莲花桥畔平康坊黄观侄儿黄昏有关于北平的谶语。
黄昏大感意外,“我什么时候说过,又说过什么”
许吟“龙归北境,天将不许,祸与万民。”
黄昏“”
我黄某人会说这么恶俗的话肯定是那些反对迁都的建文旧臣搞出来的幺蛾子。
没好气的道“我知道了。”
许吟走后,黄昏陷入沉思,如果谶言传到朱棣耳里,钢铁直男肯定会雷霆震怒,认为自己两面三刀。
让他投资的事就别奢望了。
可自己急忙去见他,很可能越描越黑,容易被认为是心虚,建文旧臣再趁机发难,我黄某人很可能要跪。
不急。
这事要不变应万变。
先去解决刘莫邪,不能让历史重演。
黄昏蛋疼的很。
真是建文旧臣虐我千百遍,我待他们如初恋。
没办法。
谁叫我黄昏志在成为大明十大杰出青年打造心中的盛世大明,需要大量人才。
出门直奔锦衣卫。
锦衣卫衙门不像其他亲军衙门散落在京城的坊巷中,而是靠近皇城正门承天门,在千步廊西侧,毗邻五军都督府,与东侧的六部隔街相望。
黄昏到后,直接求见纪纲,片刻功夫,庞瑛黑着脸带着几个校尉出现在大门,冷声道“黄进士来锦衣卫作甚,是探监诏狱么,不用担心,你叔父好着呐。”
陛下的旨意,谁敢给黄观上刑诏狱里好吃好喝供着。
黄昏嘿嘿贼笑,“来见纪都指挥使。”
庞瑛侧身,阴阳怪气的道“请吧。”
能有好脸色才是怪事,因为黄金失窃案,庞瑛白白损失了二十斤黄金,哪怕跟着纪纲后捞了十几个二十斤,庞瑛依然肉疼不已。
从来只有他从别人家拿钱摆平事情,哪有他拿钱摆平事情的道理。
并肩走向都指挥使的公事房时,黄昏戏谑笑道“庞镇抚使,你也别看我不顺眼了,那二十斤黄金,不过是物归原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