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如今的底牌,可能远比他所能想象得更多。
他又忽听李清月柔和下了语气,“当年我阿耶想要立我阿娘为后的时候,英国公告诉他,这是他的家事,不必让外人来裁定,今日,我想您也不会在这样的时候插手家事。”
这是英国公的做事准则,也是对李清月来说,最为有利的一条说服他旁观的理由。
这个本已接近极限的长者口中喃喃了两遍“家事”后,忽然露出了个稍显释然的笑容,“你说得对。”
他不会插手未来可能发生在太子与安定公主之间的夺位之斗,只会为了他英国公府的将来,在其中结一个善缘。
只是当目送着安定公主起身离去的时候,饶是她已明说了自己和太宗所要走的路不同,他还是难免在这道挺拔的背影中看出了几分承载江山之重的潜质。
而这样的一份潜质,他曾经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过。
当英国公病势愈重的消息令天子摆驾到来的时候,李勣听着外头好像已变得有些模糊的声音,在心中愈发明确了自己将要做出的决定。
或许是因此前和安定公主的一番交流已耗尽了他太多的力气,当李治抵达病床前的时候,他已很难再坐起身来,在平躺于榻上之时,也愈发有了一番日薄西山之态。
李治坐在了床边,低声问道“英国公还有什么想同朕说的吗”
又一位长辈的即将离世,对他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打击。
昔年英国公是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他李治则是以晋王身份遥领并州大都督,算来竟是已有四十年的时间了。
这是一份从李治幼年时候便结下的君臣渊源,也在这四十年间从未因矛盾而变质,到底有多难能可贵,简直无需多言。
可如今这张尚有几分血色的面容之上,已是一种更接近回光返照的模样。
又眼见英国公依然在以一个看待晚辈、看待天子的纯正目光望
向抵达病榻前的他,李治几乎克制不住地红了眼眶。
李勣颤声答道“有些话我应当不必向陛下说了,您已是一个合格的天子,无需我来指手画脚。”
“英国公何必如此说”
李治下意识地握住了英国公的手,便发觉这位老将军早年间久经战场的磨砺,让他纵然到了生命的尾声,还依然在手上力道不小,甚至以另一只手拍了拍李治的手背,仿佛是对他做出了一番安慰。
“陛下,我只有两件事想说。”
李治哽咽“你说。”
“一件,是希望我的身后事一切从简,如今天灾横行,实在不必再多生事,便如陛下早年对我的允诺一般让我随葬昭陵,便已足够了。”
英国公说到这里,语气已有几分虚弱,但大约是因为后面的那一件事对他来说更为重要,他阖目休养了一阵精神,这才以更咬字清晰的方式开口“早年间,先帝曾经对我有一句评价,他说我与江夏王不能大胜,但也不会大败,乃是稳中求胜之将。”
“我追随先帝平王世充、灭刘黑闼、攻窦建德,先后出征东突厥、薛延陀,所经战事中的表现确如先帝所说。比起天下名将,我的天赋并不出众,但胜在有识人之明,和对士卒优待之心。”
“您太自谦了。”李治心中暗叹了一声。
父亲对英国公的这句评价,哪是对他能力的贬低,分明是在将他和彼时恃才傲物的薛万彻相比,比起不能大胜必然大败、性情极端的薛万彻,英国公才当真是他李唐的栋梁之才。
那是贤将与才将的对照罢了。
比起后者,自然是前者更有能成为托孤之臣的潜质。
事实上,在李治看来,英国公的表现无愧于父亲和自己对他的信任。
“是否自谦我心中有数,”李勣目光中越发有了一派超脱沉静之态,缓缓说道“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也并未到老糊涂的地步,所以不知陛下是否愿意信我这个平庸之将,在死前对朝廷将领的评价。”
“您说吧。”
李勣道“自邢国公病逝后,若我也过世,军中资历最老的便是凉国公。”
李治颔首“不错。”
安定虽然在军伍之中的威信很大,对陇右、蜀中、安西、辽东、河南河北道的府兵都有过统领的经历,但若算起统兵的年头,确实不如自郕国公改封凉国公的契苾何力。
李勣缓了口气,这才继续说道“凉国公虽出身回纥,但对李唐的忠心毋庸置疑,乃是外族将领中的标杆,只可惜他已年事渐高,倘若西域、吐蕃战事复起,请陛下谨慎派遣他为将。契苾何力作战素来不顾己身,我怕他因此折戟。倒是”
“倒是同属外邦将领的黑齿常之、阿史那卓云已可堪大用,或可替代他出任安抚大使。”
李勣咳嗽了两声,随后的声音更是低沉了下去,只好在还足够让李治听个清楚“薛仁贵、李谨行、高侃等人可以为将,不可为帅。此三人长于进攻,短于
战略,知如何破敌,但需上有旨意。请陛下谨慎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