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
很快,小心思被证实。
朝会一过,词句就传入民间,很快大街小巷都听闻,京中读书人不少,还有各种应试不第,前来碰运气的学子,生活艰苦。
读书是个费银子的工程。
书册子又贵。
许多读书人,要靠全家劳动来养活。
京城花销大,地皮的价格也是全国最贵的地之一,一些七八品的小官也买不起体面的宅子,要靠租赁过活,再或是去寺庙借香积钱。
除了钱会、印局、当铺和钱庄,寺庙也是常见的借贷机构,且比其它几个公道不少,审核也便捷,不少读书人的首选都是此。
“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出,无数漂泊在京的学子都是眼泪汪汪。
纵观历史千百年,如此关爱臣民的君主,还是第一次遇见。
一时间,京中满是赞美,这些词裹挟着原句再留向大邺各处。
农户的佃农不识字,不识真意,还有人帮着翻译解释。
全国人民“”
卧槽
什么神仙君主
文元年号用了二十年,在此期间,一直施行仁政,本就得民心,如今再得此诗,口碑二度发酵,各地驻守大臣回送京中的折子,都提到了这点。
正月十四的晚上。
黑幕低垂,夜色深深,空中挂着一弯缺角的圆月,轮廓已显,只差一分完整。
陛下看着已批复完成的各地奏折,眼睫轻轻一动,良久合上。
心中常叹。
他老了,都要用这种手段了。
岑家,此时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寿康堂。
岑文镛、姜归宁、岑聿、乔昭懿都在。
岑聿刚下值,整个下午滴水未进,脸色微微泛白,人最近也受了风寒,蜷住手,轻抵在唇间压住细密的咳嗽。
但他现在无暇关注这些,将乔昭懿拉在自己身边,轻轻护住。
老夫人又开始作了
事情要从七日前说起,腊月初八,岑三爷设宴,老夫人因着头疼未去,一直缠绵在床,始终未去,现在过了年,就开始串门走亲戚去。
不知怎么的,竟通过岑三爷,撞见了吴子道。
老夫人最是信这些,见到京中久负盛名的大师,不由多聊两句。
吴子道说她额角泛黑,明显家宅不宁之兆,要做法事方能去除。
老夫人顿时相信,还信得尤为虔诚。
回家后就找来姜归宁,一定要大办法事。
姜归宁见过吴子道的本事,心里惴惴,私下
问了下岑文镛。
岑文镛“”
什么鬼东西。
他可不信。
腊月家里来个和尚做瑜伽焰口,都是他退步的结果,起码是正规寺院的高僧。
岑文镛不肯同意,老夫人情绪怏怏,成日疑神疑鬼。
终于,在正月十四爆发了。
老夫人抱着逝去夫君的牌位在堂屋里哭。
她总觉得家里闹鬼。
“就做个法事,能闹出什么动静来”老夫人呜咽不停,都要哭死过去。
岑文镛“”
他头疼。
扭头看岑聿,岑聿侧身,示意他出来,堂屋留着乔昭懿和姜归宁。
乔昭懿左右看看,老夫人跪着哭,也不是个事。
家宅不宁。
传出去像什么话。
她想想,干脆自己跪下,两下抢过牌位,也开始哭,“呜呜呜,祖父,祖母想您想得紧,都开始说胡话了,您显个灵,让祖母瞧瞧您。”
老夫人“”
她哭声一停。
她抱着牌位哭,只是想给岑文镛一些压力,让他同意家里做场法事,她觉得既有邪祟,除了就是,一场法事,也不耗费什么。
大不了钱从她的私库里出。
她可从未想过,自己的哭诉,会给亡夫引过来。
哭的太久,还忍不住打个嗝,不好意思地用帕子盖住。
外头。
岑聿轻声将吴子道的底细托出。
自打吴子道入宫,乔昭懿就和他说了自己的猜测。
他私下派人去蜀中打探消息。
但临近年关,各地驿站时效不一,偶遇大雪封路,耽搁许久,消息至今还未传回。
菌子下毒是猜测,虽然初三那日,猜测得到验证,但没证据的事,他不会拿出来乱说。
只道约莫是某种毒物。
岑文镛行。
他脸色猛变“那宫里”
岑聿摇头,声音依然轻缓“我心里有数。”
他和邓仪提了。
邓仪平素会多加留意。
他想知道,吴子道绕这么大一个圈子,到底为的是什么
难道只是为了扬名
岑文镛再回堂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