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第 172 章(3 / 4)

极品婆婆手册 朱大概 7344 字 2024-01-11

了刘志军,兄弟两个才一起写信回家。

别人不知道消息,夏菊花却更加清晰的明白,战争的脚步逼近了。想着二十一名平安庄的孩子,很可能直面白眼狼国,她的心就揪成了一团。

夏菊花觉得,不论孩子们知不知道消息,都应该把家里人对他们的思念表达出来,让他们在上战场之前,得到家人更多的关心,也是让他们心里多一份牵挂。

不是要分孩子们的心,而是人有了牵挂,就会有更强的求生欲,哪怕负了伤挂了彩,孩子们也会为了家人的关心和挂念,撑住了,活着回到家乡。

只要他们能回到平安庄,夏菊花就有办法让他们拥有正常的、甚至超过别人的生活。

不动声色的,夏菊花一家一家走访了二十户军属,对他们灌输着孩子们离家远不容易,快过年了大队要给孩子们表达一份心意,军属们要是也想表达心意的话,可以跟大队的一起寄到部队。

自从孩子们当兵走后,平安庄大队每到年前,都会给他们邮寄酸辣粉,已经成了习惯。所以军属们并没觉得夏菊花的走访太过突兀,反而问她自己家给孩子们寄啥好。

夏菊花早想好了,对每家说得都一样“孩子们天天训练,胶鞋多不透气呀,我觉得你们给他邮啥,都不如多给做几双鞋垫。”

“那东西又实用又好带,孩子们垫到脚底下,是不是跟踩在咱们平安庄的土路上一样部队啥衣裳都发,还就是这鞋垫不发,寄点部队不发的,不比寄啥都强。”

尽管大家都跟夏菊花开玩笑,说平安庄大队不管哪个生产队,都已经找不到土路了,可是大部分人家还是采纳了夏菊花的建议,决定多给部队的孩子们做几双鞋垫邮去。

别人家都走到了,夏菊花最后来到了刘家老院。

与前几年相比,刘家老院更破旧了,还因为刘二壮、刘三壮相继搬走,人气差了一大截,整个院子从外头一点声音都听不到,给人的感觉暮气沉沉的。

推开门进院,里头倒是挺热闹,柴火梗、水桶、铁锹和锄头,东一个西一个扔得到处都是,还有随处可见的鸡粪,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找不到。

“谁来了,咋连门都不叫呢”孙氏边问着,边从正房出来,见站在院门口的夏菊花,愣了。

她在村里见到夏菊花的时候都不多,见到了也有意避开,两个人除了那年她在生产队猪圈时见的一面,好几年没正面碰到了。

此时竟有些相对无言。

孙氏是知道夏菊花无事不登三宝殿,夏菊花则是惊讶于孙氏苍老的速度与上辈子相比,六十多岁的孙氏,腰已经完全弯了下去,头发全白了,眼神也浑浊不清,一说话显出掉得不剩下几个的牙,说她八十夏菊花都信。

两人都站在原地没说话,东厢房走出了同样听到动静的孙桂芝。见来人是夏菊花,她的眼神瑟缩了一下,小声而忐忑的问“你来干啥”

她没法不忐忑,夏菊花给她造成的心理阴影,恐怕一辈子也消除不了。现在她早没了与夏菊花做对的心思,与孙氏一样,觉得离夏菊花越远越平安。

夏菊花心里说不清是啥滋味,干脆不想,直接说“过几天大队又要给当兵的孩子们寄东西了,你们有啥要给志亮寄的,可以跟着一起寄去。”

孙桂芝转身就要回屋,嘴里小声嘀咕着“家里要啥没啥,哪有东西寄给他。他一天天在部队有吃有喝,还以有衣裳穿,用不着家里的东西。”

这是亲娘能说出的话吗夏菊花想上去抽她她走了二十家,哪家当娘的提起当兵的儿子,不是眼泪转眼圈,恨不得马上把鞋垫塞到夏菊花手里,觉得早一天让儿子用上,自己当娘的心能早一天有所安放。

没想到孙桂芝竟连问都不问问别人家寄啥,就不怕别人都收到家里的东西,刘志亮自己没有心里难过吗

孙氏看着孙桂芝,气哼哼的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哪怕你寄块布头去,也是家里的东西。志亮一个月八块钱津贴,邮回家就是六块,还换不回你块布头”

夏菊花看向孙氏的目光更复杂了,她想不到竟然能从孙氏嘴里说出这番话来这老太太在她的印象里,一向都是只顾自己的人。

孙桂芝那头也哼哼“你说得好听,咋不见你给他做点啥邮去呢我天天下工回来还得做饭,哪儿有闲工夫给他做东西。”

孙氏看起来老迈,对上孙桂芝,嘴头子跟原来一样利索“你还好意思说下工做饭,你那工是咋上的自己心里没数别人一年分红钱拿四五百,你们两口子加起来都拿不到,现在倒把上工挂嘴边上了。再说你做饭是给我做的吗,那是你们两口子吃的,我跟红娟吃的是我做的”

她这番话里的信息量有点大,夏菊花要反应一会儿才理清楚,敢情孙氏与刘四壮两口子现在不在一处吃饭,大有水火不相容的意思。

刚理清楚,孙桂芝那头还上嘴了“我们两口子为啥分红少,还不是你和红娟两个把口粮工分,都扣到我们头上了”

“放屁,红娟的口粮那是志亮里补贴扣的,我吃的是你二哥、三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