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读书(2 / 3)

她好像匆匆看过这类的视频,没有很仔细留意,但有点大概印象,到时候再实践看看。

如果实践成功了,那她家就掌握了一门独门技术

至少现在来说,这是独门技术

将来也可以扩大猪的养殖。

只是到明年春天以前,她家得先攒到一笔买猪崽的钱。

还有鸡鸭崽的钱。

简直是处处都要花钱啊。

怎么先赚到第一桶金呢

余桑继续注意菜市场上的摊位,有卖豆腐的,也有卖豆芽的。

豆芽她倒是会发,不过已经有人卖了,看情况还是老摊位,应该有熟客,她并不好抢生意,如果作为商品来卖,那就得发很多豆芽,那就得需要大缸。

她家好像没有闲置的大缸。

要做这门生意就得先买大缸。

现在她家穷得响叮当。

这个生意行不通。

米,50文一斗,麦子,20文一斗,粟,24文一斗。

盐,14文一斤,这个是生活必需品。

油,31文一斤。

酒,20文一升。

余桑尤其注意了,菜市场来卖平常蔬菜的基本很少,就算有,也是以少见蔬菜为主,平常蔬菜顺搭卖点。

可能在乡村,平常蔬菜根本没有市场,没有人会买,光是挑到集市上,都要废一番力气,也卖不出去。

刮洗干净的芋儿,2文钱,苦瓜,也是2文钱。

这些都是农户不一定种植的,有市场。

才外还有秋葵等少数几种。

余桑一时对于蔬菜种植这块儿没有什么想法,很显然,这些价钱都不贵,达不到她的预期。

就算来年种莲藕、茭白,也差不离这个价钱左右。

余桑皱起了眉头,这可怎么办

她一边走一边想。

物以稀为贵

那如果冬天种植平常冬天没有的蔬菜呢

余桑一下有点思路了

大棚蔬菜肯定暂时不做想,但也可以类似种一些蔬菜出来。

走着走着,余桑突然问余三郎“三哥,为什么没有菌子卖啊”

“那肯定没有啊,现在大夏天的,去哪儿捡菌子”

“那东西,又不是时常有人来卖的。”

“而且,菌子比较贵,不是办席,这里一般没什么人买。”

“就算有人买,那也是方家那种地主才买。”

“我听说大通镇那里卖东西的很多,还有卖纸笔和书的呢。”

说到纸笔和书,余桑突然问“三哥,你想读书吗”

余三郎“那肯定想,方大郎就在镇里读书,我听说读书可以做官,谁不想读书呢”

余桑想了想谁是方大郎,好像是方老头的大孙子,年龄似乎和余二郎差不多。

余二郎11岁,那方大郎应该也是11岁左右。

她知道古代很多人都没有机会读书,能够读得起书,那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

余桑问“三哥,你认识字吗”

余桑忽然觉得自己脑抽了,余三郎肯定不认识字啊,他都没读过书,余家似乎也没有认字的人。

别说余家了,就算穿越过来的她,都不一定认识这个朝代的字。

目前,她还没见过有字的东西呢。

正聊着,余三郎说“认识啊,你看那个招牌上写的,肯定就是个酒字”

余三郎说“这个字,我还会写呢”

余三郎平时就是个斯斯文文的人,比起猴一样的余二郎,余三郎虽然没读过书,倒是有读书人那股味儿。

余桑按他指的方向看去。

是有个木头吊着的招牌,上面写了个“酒”字。

余桑看到这个字,心下稍安,还好,她在这里还没有变成文盲,“酒”字简繁同体,而简化字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这应该是个使用繁体汉字的朝代。

她虽学习的是简化字,但是繁体字,总能看见的时候,大致猜出是什么意思。

算不上文盲,也算是半个文盲。

余桑好奇问他“你怎么知道这是个酒字”

余三郎理所当然“因为这家店就是卖酒的啊,那挂的招牌肯定就是写的酒”

余桑看着余三郎自豪的样子,第一次惊叹,居然还有人这样学会字的

虽然只是一个字,但余桑觉得,余三郎很有读书的天赋

在这个时代,读书应该是跨越阶级的主要途径

她一定要赚到钱,让余三郎把书读起来

就凭余三郎无师就学会了这个“酒”字,而且还会写,肯定私下偷偷练习过。

他既有读书的心,也有读书的天分。

到时候余三郎真考得功名,那她的社会地位也会跟着提高

不止是余三郎,就连她自己,也得学会这个时代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