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辽东有奏书。”虞允文将奏书呈递上去。
这份奏书正是刘彦宗写的。
赵桓打开看了一遍,同样的内容,写给宰相的奏书,与写给皇帝的奏疏,语气不同而已。
大臣们站在下面,大殿内气氛凝重。
辽东之事,半夜之间,几乎所有大臣都知道了。
赵桓稳坐上面,一语不发,意思很明显众爱卿,请尽情开始你们的表演。
众大臣沉默不言。
赵桓扫视一转下面道“都没有要说的”
户部侍郎丁秋出列“启禀陛下,臣以为,刘御司所为欠妥。”
“丁卿你此话怎讲”
“据臣了解,刘御司尚无确凿证据,便将郭怀义入狱,严刑拷打,有屈打成招之嫌疑。”
赵桓依然不说话,其他大臣也不说话。
过了一小会儿,赵桓才道“其他人呢没有要说的”
参知政事陈旸出列道“陛下,郭怀义是朝廷三品官员,统管辽东运输和财务,刘御司私用刑罚,确有不妥。”
按照正常流程,肯定是先要扣押下来,奏疏皇帝,告知宰相,由中枢议事决策。
要知道,那毕竟是三品大员啊
显然,朝堂上的大臣们,觉得刘彦宗越权越得太狠了。
这一次是郭怀义,下一次呢
朝廷高官,岂是说下狱就下狱的
视政事堂为何处
丁秋和陈旸只说刘彦宗处理郭怀义的方式有问题,并未否认郭怀义有罪,且避而不谈现在辽东发生的事情。
显然是都不想扯进去。
郭怀义是谁的人,这朝堂上大家心知肚明。
三司使周朝在一边,沉默得像一块木头。
而参知政事则似乎也不太关心郭怀义的死活,只想着说,借此机会让刘彦宗脱一层皮下来。
而众大臣的心思还在发在大相公虞允文身上,看他怎么来说。
心照不宣,郭怀义下台,对虞允文肯定是最好的。
他可以有机会安排自己的人去经略辽东了。
朝堂上死静一片,仿佛一根针落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赵桓淡淡道“没有人说话了吗”
“陛下,刘御司所行,确有不妥。”
“臣附议”
“臣附议”
仿佛开了一道闸口,一瞬间就出列了十个大臣。
很显然,大家现在要狠狠参刘彦宗一把。
形势变得非常微妙。
刘彦宗是谁的人
虞允文周朝还是陈旸或者军督府
都不是
督察院和御史台是独立开来的,督察百官的。
他是皇帝的人
他的言行代表了皇帝的意志。
现在,大臣们是对皇帝纵容刘彦宗有意见了。
皇帝的目光开始变得锋利起来。
赵桓道“周相公,你有什么话要说”
一边一直沉默不言的周朝终于开口了“陛下,此当务之急,非刘御司之行,而是辽东之案,此案牵连之广,穷尽辽东官场,若处理不当,孔会引起战事。”
赵桓目光转移到虞允文身上“大相公呢”
“臣以为周相公所言极是,眼下是处理辽东案之时,先解决最紧急的问题。”
赵桓面色稍微缓下来。
其他大臣心中各自所思起来。
丁秋低着头,瞥了一眼周朝,心里道看来周相公是彻底放弃郭怀义了,不想再趟这趟浑水,甚至连这么好的机会整垮刘彦宗都不想抓住,想来是因为年事已高,再任职两年便想着全身而退了。
想到这里,丁秋也沉默下来,既然周朝都想着安稳过两年,自己暂时也犯不着在此时去硬碰了。
只是自己今天第一个站出来弹劾了刘彦宗,怕是要被记仇了。
皇帝的御案上放着两份奏疏,分别是刘彦宗和李纲所写,还有一份奏书,是刘彦宗写给虞允文的。
刘彦宗负责汇报辽东的情况,而李纲则除了汇报情况以外,还写了诸多解决方案。
赵桓面色恢复平静,淡淡道“周相公对辽东怎么看”
“辽东之案,其根由不在官,而在旧贵,金国之旧贵,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趋附在辽地,败坏清廉,遮蔽圣眼。”
周朝脸上每一根皱纹都散发出刚正不阿的气息“欲清辽地之患,先除旧贵。”
这里的旧贵,自然是指女真贵族、渤海贵族,以及汉人世家。
在刘彦宗的奏疏中,目前的事态,暂且只是控制了上京城,将这些人入狱,下一步的裁决,还等着中枢的决意。
赵桓问道“那辽地大大小小涉事官员当如何”
“自然是按照大宋律法,严惩不贷”
赵桓目光移到陈旸身上“陈相公,你怎么看”
“臣以为周相公所言极是,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