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权力的明争暗斗(1 / 2)

似乎,很久没有这样争辩了。

徐处仁这几年把政事堂带得一团和气,最直接的原因是督察院和枢密院把政事堂怼得太狠,让整个政事堂抱团了。

齐心协力固然是好事,但对于政治中,权力配置结构而言,宰府衙署抱团对皇帝来说,是不允许的。

当有人在回忆起靖康八年初秋的朝政变化的时候,从这一点里窥探出另一个人的野心,他们直指石子明才是幕后最大的赢家。

皇帝怒拍桌案“成何体统”

众大臣大惊,行大礼“臣等罪该万死”

一下子安静下来,赵桓锋利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徐相公,你给朕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徐处仁出列道“陛下,今年的钢铁配置已经趋近饱和。”

“饱和”赵桓剑眉微微一抬,“民间呢,不够民间去买。”

“陛下,若朝廷突然在民间购买大量钢铁,会导致民间钢铁价格暴涨,不可取。”

“那你说该如何”皇帝的脸已经阴沉下来了,乌云密布。

“陛下,臣以为,不可强取。”

虞允文连忙道“陛下,加派人手,可以赶工,再者,暂停西坊的建造,完全是够用的。”

徐处仁一听,整个人都不淡定了。

西坊是在东京城新城西重新规划的一片区域,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地丝绸之路都已经打通,越来越多的胡人到东京城。

为了做统一管理,朝廷便修建了西坊,意思西方的交易市坊。

“不可”徐处仁道,“陛下,西坊关乎到大宋对外商贸,是重中之重。”

唐恪也连忙道“陛下,徐相公所言甚是,大宋日渐强盛,商部诸司对南洋、注辇、天竺,甚至西北诸蛮,乃至恒罗斯一带都有商贸需求,各地也愿意派商队与大宋日渐往来,此乃陛下天威远播,四海臣服之象,绝不可随意中断。”

政事堂诸司大臣也都齐声道“关乎国运,陛下三思。”

赵桓心中颇有些不屑,狗屁关乎国运,区区一个西坊就能决定朕的大宋的国运了

朕的大宋的国运是治世之臣,是精兵强将决定的

赵桓很想把政事堂这帮货臭骂一顿,但这样就显得太过偏心了,会打击到政事堂的积极性。

他们始终无法认识到火车的重要性。

但这事也不能怪他们,毕竟是古人,毕竟这个阶段的火车,还很落后。

“那诸位卿可有妙策”

众大臣不说话,这下赵桓就来脾气了。

皇帝冷声道“既然都不说话,那朕先表个态,这铁道,是肯定要建的谁敢阻拦朕建火车,朕就要他的脑袋”

众大臣心中一沉,又听皇帝道“新政八年,大宋有如今气象,皆为诸卿之功。”

听皇帝语气软下来,大臣们皆道“陛下圣明。”

“你们都是朕的肱股之臣,你们相信朕,才愿意跟着朕一起改天换地”

说到此,有大臣开始掉眼泪,回想起这八年的风风雨雨,着实不易,每日每夜寝食难安。

“承蒙陛下信任,臣等死而后已”

这帮家伙,各个都是演员啊,这眼泪,说掉就掉。

“既然信任朕,朕现在要建火车,此乃大宋之未来,关乎万民之生计,诸卿再信任朕一把,如何”

徐处仁心中叹了口气,好话歹话都让皇帝给讲了。

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赵桓又道“朕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保证钢铁价格不变的前提,给铁道司充足的钢铁,不得有误。”

不等大臣们说话,皇帝又接着道“大宋的未来就在你们身上了。”

皇帝的话一般人听起来当然觉得含蓄,但这群大臣跟着皇帝八年了,很容易就听出来皇帝的真实意思了。

朕现在就是要建火车,你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给朕建起来,朕不听那些有的没的,谁要是弄不出来,朕就唯他是问

徐处仁道“陛下放心,臣一定办到。”

“好,徐相公做事朕最放心了。”

一边虞允文道“陛下,臣愿意再建立一个冶铁司,为徐相公分忧。”

徐处仁眼皮子一跳,其他大臣们眼珠子都转起来了。

好你个虞允文啊

你这是告了状,在皇帝面前做了忠臣,现在又顺手要把冶铁司给抓过去。

很显然嘛,冶铁司出现钢铁不足的情况,这事争论到皇帝这里来了,那就是再添加一个冶铁司最佳时机。

如此,皇帝答应下来,政事堂都不好说什么,毕竟事情没办好,钢铁供给不足。

要做预备司衙,合情合理啊。

总不能你们政事堂事情没办好,还不让再增一个吧

赵桓一听,连忙点头“虞卿能有此心,朕心甚慰,此事就交由虞卿办理。”

“臣遵旨”

这便是权力的击鼓传花,看起来好像一切都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