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奔赴新地(2 / 5)

诗酒趁年华 我想吃肉 9533 字 11个月前

不是为了灌水用的啊归义是个什么破地方呢听名字就知道,本来不怎么开化,新并入版图没多久。政治经济必须落后。

事实上,归义县也是这么样一个原始的地方。此县户口不过万余户,人口三、四万人,真正设县不过五十来年,却已沾染了一些特色比如世家。哦,还有本朝普遍通行的特色穷困。最坑爹的地方还在于,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有山有水,自然还有山民。用个大家都熟悉的话来说,那就是少数民族,完全不肯缴税的那种。

嗯,这地方还临海,别以为这是好事,因为有可能会有海贼登陆。没办法,普通穷啊,过不下去的穷人里再有几个不一定是为大众谋幸福,但是一定是要抢劫的人领头,麻烦就挺大的了。

颜肃之道“你听我说”

地方,是颜肃之自己选的。他选择出京,做个县令。归义县的地盘很大,抵得上一个大郡了。这一点很好理解,按成例,万户设县。面积再大,没那么多人口,也不算。农业社会,以人为本,有了人口,才能收人头税。有了人,才能耕种,才能收租子。

颜肃之却又另一种想法,这样的地方,容易出成绩。比如现在正在任上的这位归义县令甘静,寒门出身,学问好,被举孝义。又因为背景不够硬,就被派到了归义,这家伙一到任,先清隐户让他清出三、四千户来。再“感化”山民,教他们读书之类的。

实打实的好名声哩。

照颜肃之的估计,这些隐户,等这位县令一走,又得消失了。这不要紧,他再去括一括隐嘛。而且,县令没背景,颜肃之有啊

颜肃之还想,这如今盐是可以私营的,这地方又靠海,大家懂的。

唐仪听了,捶了他一拳“嘿真有你的,要不要帮忙”

颜肃之便拿了个剧本儿给唐病友来演,唐仪看了看台词动作,觉得不难,拍胸脯答应了。然后问“神佑和六郎,你也要带走啊你才去那里,百废待兴,他们哪能受这个苦呢”

颜肃之道“我将家都搬过去,又有什么苦呢一家人,总要在一起才好的。”

唐仪有些怏怏,他还想照顾这姐弟俩,一尽好盆友的责任的呢。

颜肃之拍拍他的肩膀,起身回家,临行一再嘱咐“将你的兵带好”

唐仪不耐烦地摆手“知道啦。”

别说,病友的话比舅舅的话还要管用,以前他只是尽个责任,给他舅看好家。现在却是尽力收拢人心了。

颜肃之回到家里,想来想去,还是跟姜氏透了个底儿“年前的事情,怕不日将有旨意,若我被远谪”

姜氏道“没这么严重罢”

颜肃之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姜氏狠一狠心,道“我随你一同去,将孩子留下来。”

颜肃之道“我偏放心不下他们两个,除非我死,必要带着他们去的。放在京里,不在眼前,也不知道他们过得如何。养孩子,又岂是给衣给食这么简单不能教导他,与养猫养狗,又有何区别”

姜氏低头不语,颜肃之握住她的肩头,两人默默坐了一阵儿。姜氏道“那我得收拾收拾东西。”短短的时间里,她已经想好了方案,条件艰苦怕啥大不了全都带过去好了看这情势,也不是判刑流放将金银细软、锅碗瓢盆、奴婢部曲统统带过去

姜氏的担忧又换了一个方向“又要离京了,孩子们的先生要怎么请又有,离得远了,怕与老人们不得相见了。”

颜肃之选的地方确实比较远,离京城九百里,拖家带口得走一个月才能到。哪怕是骑兵奔袭,也得跑个好几天。选的时候只想着离京城远一点,头上添乱的少一点。现在想来,这确实也是个问题。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也只好打死不招了。转移了一下话题“有学问的人也是不少的,我也认得几个,孩子还小。六郎开蒙,你我都教得。神佑我看她有书就好了,过一时再与她请先生罢。暂且不用担心的。”

姜氏心下疑惑,听颜肃之这口气,似乎是出京已成定局了。她是宁愿颜肃之不做官儿,也不想他出京的。是人都知道,京外不出京里。

颜肃之却又问“孩子们呢”

六郎还是在一个睡觉比较多的年纪,连日来跟着父母四处走亲戚,被女人们换来摸去,十分容易疲倦,已经睡了。颜神佑还在那儿抄书呢,过年了,客女们没得家回了,但是她们的父亲还在京郊。颜神佑又有了钱,也发了新年福利,让她们与父亲一处团聚。

颜肃之过来看闺女的时候,就看到这丫头窗子底下,一笔一画地抄着。冬日的阳光斜斜地照入,洒了半室碎金。

颜神佑抄完一页,发觉有人进来,昂起头,见是颜肃之,连忙放下笔,叫一声“阿爹。”

颜肃之小声问道“抄什么呢”

颜神佑道“我将读过的书再抄一遍,这样的好搬取,也是温习功课了。”

颜肃之在她身边坐下,取来一看,颜神佑的字已经很有样子了,工工整整的。一旁放着打了格子的空白目录页,抄完一章,编上号,就往目录页上填一行。颜肃之看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