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第 72 章(1 / 3)

修桥铺路急不得,还没等他们研究出个所以然,二十九年就过去了。康熙三十年又是一个选秀年,这一年三阿哥与四阿哥一个十五、一个十四,都要选嫡福晋。

康熙看中了一等公董鄂彭春的女儿做三福晋。荣妃虽出身满洲大姓马佳氏,家族并没有特别出众的人物,考虑到三阿哥背后的势力单薄,康熙特意选了个同样是满洲大姓的董鄂氏。

董鄂氏一族共有二十三分支,其中十八支都是同一族,也就是董鄂彭春这一族。说起董鄂家,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大名鼎鼎的孝献皇后董鄂氏,这是彭春的族姐,两家还没出五服。

对孝献皇后康熙肯定不会喜欢,但他并没有把这份不喜加注在彭春身上,彭春也算得上是他的心腹重臣。

彭春是武将,他的女儿文武兼备尤其擅长书画,于性格上倒是与三阿哥很匹配。

他原本看中的四福晋乌拉那拉氏如今成了皇贵妃的义女,对新的四福晋人选,他还没有头绪。

把所有正四品以上官员家嫡女的画册给了皇贵妃,康熙伸手招呼胤禛过来,“胤禛也过来看看,看看有没有合眼缘的。”

胤禛有些不好意思,他耳根悄悄红了,磨磨蹭蹭就是不动弹。

皇贵妃好笑的摇头,“皇上莫要逗他,他脸皮薄得很。”说完她就低头认真的看起上面的名册。

放在最上面的都是一二品大员家的女儿,皇贵妃只瞄了一眼就快速的翻过。对四福晋人选她有自己的思量,也与胤禛仔细商量过。佟家家世已经足够显赫,胤禛不需要妻族助力,嫡福晋可以直接舍弃这些满洲大姓、贵族之家。

大福晋的阿玛是尚书,从一品,她不打算找个比她还显赫的人家,目标定在正三品或者四品上。

福晋娘家出身低微没关系,只要家风正不拖后腿就行。

翻着翻着,她轻咦了一声,抬头看向康熙。康熙低头看去,皇贵妃翻到的赫然是汉军旗赵弘燮的嫡女。赵弘燮是天津守巡道员,属于正三品,他父亲是一等子的云贵总督赵良栋。

见皇贵妃不解,他解释道“这个赵弘燮事儿人才,他出任天津道以来做了不少实事,就他让人搭建的那个桥现在都成了天津一大特色,不少人还专门过去游玩。”

赵良栋就不用说了,有名的河西四汉将之一,也曾为大清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

把赵弘燮的女儿放进去他也是犹豫了很久的。

大清入宫这么多年,满洲与汉族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他想要缓解两边的关系,也没少赐婚把满洲贵女、宗室格格许配给有名的汉姓大家。

像赵良栋这样的人家也是他施恩的目标,若把赵良栋的孙女指婚给胤禛做了嫡福晋,不仅进一步促进满汉关系,他还能用这种方式告诉那些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大清从未忘记过他们。

“石家不也是”皇贵妃口里的石家乃是都统伯石文炳家,上一次选秀皇上把他的女儿石氏指婚给了太子做嫡福晋。太子的嫡福晋若不出意外就是未来的皇后。

她想说有石家这样一个汉军旗出身的太子妃,四福晋没必要再选一个汉军。随后她又想起来,石家与赵家不一样,石家并不是地道的汉人,他们原本就是满族,满姓瓜尔佳。

她倒不是嫌弃赵家汉军旗的身份,佟家之前不也是汉人。恰恰相反,她自小就是被汉族教育长大的,她心里最初也是希望儿子能娶一个汉军出身的福晋,这样她与未来儿媳也能有话题聊。

胤禛因为她的关系,对汉文化也比较喜欢,大部分满军旗出身的姑娘是厌恶汉文化的,汉军旗则不会,娶汉军旗的姑娘还有利于夫妻之间感情的培养。

只是满汉不婚是规矩,她担心皇上对纯汉军有想法,这才没提。没想到皇上今日居然给了她一个汉军旗的人选。

心里满意,皇贵妃看起这张画像就格外仔细,康熙打趣,“怎么,爱妃看上了这位姑娘这姑娘不是京城人士,朕之前没有对她进行调查,爱妃若看上了,朕就让人去查查,争取在殿选的时候把她的生平打听出来。”

像他看中的董鄂氏一直居住在京城,他不但知道生平喜好,还见过。赵家的姑娘则住在天津卫,虽然距离京城也不远,之前没考虑她的愿意,他还没来得及调查。

“不瞒皇上说,我觉得这位赵映寒还不错,就是不知脾气如何,能不能跟胤禛合得来。不过皇上,她毕竟是汉人,宗室那边”

哪怕是个侧福晋相信宗室都不会多嘴,她还真没见谁的嫡福晋是汉人的,一时有些担心。

康熙大手一挥,“无妨,只要胤禛看得上,宗室那边朕来说。”这是好事,胤禛又不是太子,相信宗室也不会反对的。

皇贵妃看看躲的他们远远的胤禛,颇为好笑,“你这孩子跑那么远做什么,我们还能吃了你。这可是给你选嫡福晋,你就不想先看看画册合不合眼缘”

胤禛红着脸摇头,他小声的说道“额娘,您跟皇阿玛商量就好,我没意见。”

赵映寒是谁,有人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