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承乾的小伙伴17(1 / 3)

夜色已深, 李世民却依然待在书房,笔墨不断,书写不停,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这政务有多忙呢,可若是走进一看, 你才会发现, 什么政务啊, 人皇帝陛下这是在联系书法呢。至于临摹的对象喏,那不是在边上摆着呢嘛,下午刚新鲜出炉的孝经。

这一本总数不过是1903个字的孝经, 每一个字李世民都细细的揣摩, 看了又看,长孙皇后近来的时候看着这样痴迷的李世民忍不住哑然失笑,上一次看到丈夫为字画着迷是什么时候好像很久了。难道那孩子的字真的就这么好

心中忍不住好奇的长孙皇后上来也没喊人,直接凑到了李世民身边, 探头看起了那桌上李世民刚放下的那张纸,这不看还好, 这么一看,长孙皇后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哎呦喂,这皇帝是不想要他这手腕了,看看这练废的纸,都有一尺厚了。

“怎么不知道劝劝。”

长孙皇后忍不住对着边上那內侍狠狠的瞪了一眼,压低了声音责备起来。可即使是已经压低了声音, 在这安静的掉根针都能听到的屋子里依然显得分外的明显,这不是,李世民手里的笔就被惊的那么一滑,直接写废了。恩,这也算是惊醒了李世民。终于让他从那种着魔一般的执着中回了神。

“观音婢,你来了啊。”

“陛下连用膳都忘了,臣妾怎么能不来,也还好是来了,不然怎么能得见陛下如此用功的模样陛下,到底是怎样不凡的字体,能让您这样不吃不喝的临摹让臣妾也见识见识。”

说话间,长孙皇后的注意力终于注意到了那一本孝经上,一看上头的内容,字还没细品,这皇后就忍不住想要偷笑了,这皇帝明明是想要罚别人的,不想看到了这字之后,倒是反过来像是罚了他自己,看看这一打的纸,他这是写了多少的孝经啊,若是堆到太上皇那里,估计都够换回十天半个月的好脸色了。

当然了,这样的小人李世民是没看到,看到了也未必会想到,因为这会儿虽然他人已经从那种魔怔一般的情形中缓过来了,可那眼睛却依然在看那字,精神也多集中在那字体上,分到和皇后说话的那点子注意力,两成有没有都不好说。

“确实不凡啊,疏朗大气却又纤柔显媚;温润娴雅却又自带剑锋;这楷书,融合了如此之多的风格,这孩子怕是不知道临摹了多少书法大家,这才能融在一处,显出几分自己的模样来。不简单,不简单啊,这样的功力,研习书法几十年的老儒都未必能做到。”

听的李世民这么夸赞,长孙皇后也忍不住对着那孝经细品了品,这一看自然也是满脸的赞赏,不管怎么说这别树一格的字体,就已经让人很惊艳了,等着细微到细节处,那更是让人越看越美,至于其他的恩,那也是有几分端倪的,这不是,皇后已经忍不住侧头对着李世民说了

“二哥不说我都没差觉,这孩子才几岁怎么这字迹瞧着都有了五六十岁人的沉稳若非那笔锋处那几许锐气,我都不敢相信,这是那孩子写的。”

“若非亲眼所见,我也不敢信。分明是承继两王,却又别出枢机,这本身已经十分的不易,开合构架间,还带着历经岁月沉淀的厚重,这小子,是个人才啊。对了,观音婢,你再来看,看看这里,这里,看出什么来了吗”

一张张纸上,李世民指的地方其实并不一样,可就这么几下里一点,却让长孙皇后眉头一挑,眼睛一亮,失声问道

“这是,这好像有些类似朝廷公文的字句分布”

“正是这个,而且这像的不露痕迹,显然并非是刻意模仿的样子,倒像是习惯成自然。我想着,这孩子只怕是在守孝的时候,拿着他父亲的公文临摹,否则不可能书写的如此浑然一体。”

这个好像想的阿玉有点太好了,其实这是他在北宋开封府养成的习惯,和这年头真没啥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唐朝的公文和宋朝的公文,他们这是怎么衔接的额居然还有类似的难道这东西咱们也有几千年的传承

“拿着父亲的公文临摹”

若是说开始对这孩子的惊才绝艳有几分警觉和疑惑,那么听了这一句,有了这么一个结论,这皇帝夫妻则难得对着阿玉多了几分怜惜和温情。

“这孩子一天天的,端着个笑脸对人,瞧着就像是个没心没肺的傻小子,不想心里却如此凄苦,这字只怕是将这抄写父亲日常公文当成了寄托哀思的方式了。对了,若是说这样,二哥,那这孩子字体能形成如此风格,倒是也不难理解了。”

长孙皇后在这里可怜那个八杆子才能打的着的侄子,那边李世民却放下了手里的笔,一屁股做在那大大的太师椅上,按着脑门,一脸的无奈。

“这也是我最无奈的一点。朝堂上世家大族充斥其中,若非武将新贵中还有些寒门出身的,这天下只怕就真的成了这些千年世家的玩具了。”

“不会的,陛下这些年在提拔寒门上不遗余力,就是科举也频繁举行,只要咱们有耐心,过上些年,等着这些寒门出来的一点点的爬上来,这朝堂必定能多些新血,去几分陈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