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扶在窗台旁,徐诗梦一手举着那本小学生日记范本,一手捏着铅笔压着窗台上的作文本,看一眼范本瞧一眼作文本,瞧一眼作文本在看一眼范文,小脑袋瓜子来来回回但就是没有下笔。
过来二大爷房间听少儿故事的徐诗杰手里握着炒瓜子,瞧着他姐来来往往对着书本迷茫又困惑的样子开口道“姐,你现在的样子特别像咱们家鸡窝里那些面对两个食盆却无从下口的母鸡。”
徐诗梦闻言翻了她小堂弟一个大白眼,回了一句“别瞎说,字都不识一个的家伙,你能知道啥。”
“我明年就要上学了,到时候就能认字了,我肯定能比你学习更好”掐着炒瓜子的徐诗杰愤愤的说。
自从他姐上学之后,徐诗杰感觉自己在这个家中的地位就越来越低,就连以往家中最疼爱自己的奶奶,现在都开始数落他了。
徐诗杰觉得这样不行,他一定得上学,还要比他姐学习更好,这样才能把他姐压过去,才能继续做小伙伴们当中最亮眼的那个存在。
就因为冒出了这个想法,之前眼看着小伙伴们上学后,被作业和考试折腾的哭爹喊娘,因而对上学有些抗拒的徐诗杰,在得知他老娘打算提前送他去学校的消息后,居然没哭没闹。他接受的十分自然,这让已经做好了准备要收拾熊孩子的他爹和他娘在一旁大跌眼镜。
徐诗梦没心思和弟弟吵架,她堂弟就是那种人来疯的性格,越有人理就越兴奋,晾着不管很快他自己就能凉了。
现在最让徐诗梦发愁的是自己的第一篇日记应该怎么写,借来的范本上日记的格式和书写内容,甚至连范文都规规整整的给徐诗梦介绍的明明白白。她昨天翻看范本的时候自我感觉特别好,觉得写日记一点都不难,看着就能学会。
可是今天拿着笔对着作文本的时候,她却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写什么好那
有什么事情值得特意被记录下来,写成一篇日记
最近也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我要是写吃饭、睡觉、和小伙伴们一起玩闹写作业,那不就成了流水账了
范本上说每一篇日记一定得有内容,最忌讳的就是记流水账了。虽然广义上也是日记的一种,但考试的时候老师可不会给流水账打高分。
徐诗梦一点都不希望自己的第一篇日记不及格,但她确实想不出来应该写什么,于是只好举着那本范本不停的看,试图在从中瞧出一些什么。
但写日记这种事情,如果真的能靠看就能瞧出来,那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对着作文本痛哭流涕了。
实在是写不出来的徐诗梦,和上范文本收起作文本,把铅笔从新丢回文具盒。她决定不在自己一个人死磕,到外面找人求援去。
至于求援的对象,当然是已经上了高年级的美凤姐。
等到出了院门口徐诗梦才想起来,李美凤昨天和她说过,今天要陪着家里的老太太去赶集,所以她今天上午才没过来。
这下要找谁去求援住的近的人家里在没有与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子,男孩她也不熟悉呀
愁眉苦脸的徐诗梦回到院子里,正遇上徐老汉在院子里劈柴,他被孙女拧的如同掉酸菜缸一样的脸逗乐,笑呵呵的问“诗梦,你这是咋的啦吃着野酸枣了”
“爷,我想写日记,可是我不知道写什么。”
“那日记都要求写啥”
“写啥都行,但最好是有点意义的,或是不长经历的,反正不能写普通的睡觉吃饭。”
徐老汉闻言想了想道“那我一会上粉坊去漏粉条,你要不要跟着一起去说不定到了那边瞅瞅看看就知道要写啥了。”
爷爷的话让徐诗梦眼前一亮,连连点头道“要去,要去,我要跟爷一起去。”
在乡村粉坊、磨坊豆腐坊是老百姓们生活最离不开的三座工坊。
基本上每个村子,都会有这三座作坊,就算凑不齐三家,一家两家也总是有的,这样生活才会方便。
徐家村人口少,就只有一间粉坊,但他们徐家村的粉坊做出的粉丝却是远近闻名的好吃,所以每到年节的时候,过来徐家村买粉条、粉丝、粉皮的人就会络绎不绝。
徐元海去粉坊,没有带钱却去地窖装了一大麻袋的地瓜,也就是学名为红薯的一种粗粮。
那一麻袋地瓜分量不轻,徐诗梦帮着她爷爷往自行车后架子上抬的时候,感觉这一麻袋地瓜最少得有一百斤。
把地瓜固定好后,徐老汉踹开车梯子,推着自行车带着大孙女往粉坊的方向走去。
徐家村的粉坊位置在村口第二家,院子很大门口位置宽阔,可以停下四、五辆大马车。
经营粉坊的是徐宏远,算起来和徐诗梦的爷爷还是五服之内的族亲,虽然对方的岁数并没有比徐元海小多少,却要喊徐元海一声老叔。
徐诗梦对徐宏远家并不太熟,因为他们家没有和徐诗梦年龄相近的女孩,他们家四个孩子,两个已经上了初中,还有两个怀里抱,都是徐诗梦上下够不着的岁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