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的剧情很完整,人物又塑造的丰满,效果当然是震撼的。
观众可没什么太高雅的心思,去分析运镜、去解析整个的脉络,他们只知道质量不错,能满足观影时候的需求和享受。
他们为凯奇扮演的中年警察而愤愤;
为心理扭曲的富二代为切齿;
顺着这个冲突下去,那自然就容易代入到结尾街头的高潮打戏,站在正义一方,打倒邪恶。
至于浅谈即可的“警察中也有坏人”的问题,没有深入得讲是好的,保留了该片的娱乐性和酣畅节奏,门槛就会低下来。
像结局富二代笑着蹲监狱,就带着些黑色幽默味吗,影片也不用交代太多,观众又不瞎,能懂富人阶级的特权就行,整太多,观赏性反而下降。
换句话说,莱曼太清楚一部“雅俗共赏”的警匪片想要拍好需要哪些元素了,同时,他多年的口碑与拍摄经验能支撑他这么去做。
影评人点出的“聪明”就是如此不愤世嫉俗,泛泛而谈,立意还要站在警方,明说了体制中有坏人,但更多也没那么坏,相对的维持了秩序。
相信这部戏上映之后,美国警方是最喜欢的,在越来越多的“批判”潮流中,偶尔零星能正面描述,还是个大导演,影响力深,能不让他们喜欢吗
以前的港岛电影人都还知道夸夸,警方高层同样乐于赞助,大人物也是如此。立项之后,那些取景、警备武器人家都有支持。
台上。
凯奇、吉伦哈尔等主演几度挥手感谢,台下掌声依旧不停。
许多电影公司老板、影评人、记者及圈内人,从观众的反应里,就已经看出这部戏的成功了。
它确实挠到了观众的痒处,尤其是警民关系日益对立的今天,凯奇这样的小镇警察简直是观众梦中的人物。
用环球发行总裁纳西姆的话来说,或许是执导漫威项目相对注重角色收益的规划经历,莱曼现在对如何塑造让观众舒心的角色,功力又精进了。
更圆滑,更取巧。
“这部电影肯定要大卖了,萤火虫做了笔好生意,无论是那些底层观众还是学生,都愿意买帐。”
纳西姆鼓着掌道。
“噢”杰夫希尔来了兴趣。
“里面的一些增加深度的议题只是这部电影的幌子,没细聊,所以它更主要的还是塑造出了一个大众内心渴望的很有人情味的警察形象。”
纳西姆指指凯奇,“口碑、名誉他都不缺,长相气质还天然拉近观众的认知,这个选角也是极好的。再加上主角为生活质量发愁,不装,去了警服跟普通民众没什么不同,这距离就被拉近了,看着亲切。”
“其次,主角的妻子也塑造的好,一个会计,为柴米油盐担忧,大是大非上却不出问题。”
“三,别人遇到财阀都是绕着走,主角还硬刚上去,轴、不畏豪强、打破砂锅问到底,当然是观众心目中最想要的那类警察。”
纳西姆说着说着自己都笑了,“这简直是最接地气的警察模板,再加上区别执法搞出的破事一件接一件,民众心里也有怨气了,这部电影很能疏散这股怨气。大环境也需要它,这能减缓警察们的舆论压力。”
一通长篇大论说完,哪怕有些人不如纳西姆看得这么专业,或多或少也有类似的评判,不免心中提高了对大人物的票房开画高度。
当然,环球整个3月只有一部小成本代理发行的片源,没什么竞争压力,甚至巴不得蓝蝶影业携着卖座爆款,对接无敌浩克2,加强市场的信心,与之相反,影片结束风评还好,迪斯尼以及其他3月中下旬会跟大人物同台打擂的人员代表个顶个的脸色难看,心事重重。
没办法,商业性大家都看在眼里。
无论是凌厉的动作、矛盾的对决,还是一如既往优秀的叙述方式,和适宜的配乐,都在赢得满堂彩的掌声里证明这部戏的观众潜力。
这个周末,大家都难了。
已经不能更改时间的电影,只能听天由命,幻想着别被大人物挤压的太厉害,能留点市场好歹别赔。
前来捧场的导演们,尤其不是萤火虫的合作导演们心情也很复杂。
莱曼这分明是越发老辣啊,大手笔有大手笔的玩法,小手笔也有小手笔的玩法,怎么玩他都柔韧有余,不会说习惯了视效大片,讲故事就不行了。
不服不行啊
好歹斯皮尔伯格最受追捧的那几年,人家都没有拍一部赚一部,获利空间还很大
特么跟斯皮尔伯格一样奖项票房两开花也就行了,还一直不拉跨这谁受得了。
导演圈子说宽也宽,说窄就很窄,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你这么能干,不是显得我们很垮许多导演看着莱曼,真的是五味杂陈。
只可惜人家搞事业也是一手,还真没出现“卡梅隆大船封神”被人阴阳怪气的重现版,不敢啊,拼能力拼不过,拼财力、社会影响力更不行,说不定还得求到人家那去合作一把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