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最开始想的是退让一步好让辽国不在觊觎大宋的地盘,两属户同时对两国交税压力太大官府也会予以补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张利一到雄州后取消了两属户这个户种,是大宋的百姓就单纯是大宋的百姓,承担大宋的赋税就够了,不用再大老远的给辽国交钱。
雄州是大宋的地盘,想找他们的百姓征税可以,先打过来再说。
辽国也可以禁止境内的两属户给大宋交税,接下来谁能更得民心全凭本事。
在张大人看来,就大宋和辽国的关系根本没必要设什么缓冲地,设缓冲地就能让辽国不再惦记他们的地盘了吗?不可能啊。
不如硬刚。
辽国那边见状很生气,先前两属民只缴纳赋税不用服兵役,之后辽国朝廷直接强征两属民服兵役,一番折腾下来,大量百姓拖家带口迁到大宋境内。
张知州守在雄州接纳
南迁的百姓,抚恤救济全都亲自处理,愣是在契丹人眼皮子底下给雄州添了两万多丁口,正经带户籍的那种。
差点没把对面涿州的辽国官员给气死。
官家的心情有些微妙,他知道西夏撑不下去肯定会找辽国帮忙,但是没想到辽帝会答应的那么爽快。
辽帝耶律洪基登基没比他早几年,就凭他登基后听信谗言诛杀皇后和太子的行为就说不出这是个明君的话。
堂堂昏君在西夏求援上如此干脆利落,这很不耶律洪基。
自认不是个昏君的赵曙啧了一声,让枢密院吩咐河北河东各州加强防备,看看他们这回能跳多高。
辽国和西夏合作攻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他们三国之间的纠葛从来不是简单的谁和谁好就联手对付第三个,而是一边打一边合作一边互相插刀,然后在长期的战争中达成微妙的平衡。
辽国和西夏关系好的时候大宋和西夏必定在开战,西夏对大宋进贡求封赏时大宋和辽国必定有冲突,要是三方还不够乱,青唐吐蕃和甘州回鹘也能到乱局里掺一脚,总之肯定不会两边都太平,也不会两边都不太平。
这次辽国又挑出来当搅屎棍甚至都不假惺惺的劝和,而是要联合西夏共同对付大宋,估计还是贼心不死。
这次还是想要关南?
呵,大白天的做什么美梦?
赵曙和心腹重臣商量好怎么应对,然后各个衙门开始按命令部署。
大宋周边的政权从来没老实过,遇到这种突发状况也没有太紧张。
他都经历过西夏三十万大军来犯了,还有什么接受不了?
有本事辽国也能弄个三十万大军陈兵边境。
官家在心里碎碎念,恨不得脚踢西夏拳打辽国一夜开疆拓土十万里,可惜现在不行。
辽国就不说了,只说打了几十年的西夏,明明大宋在兵力钱粮上占尽上风,真打起来还是屡屡受挫。
西夏多山多沙漠地形复杂,大宋的军队吃亏就吃亏在不熟悉地形上,以前实行更戍法的时候南方将士到西北水土不服,还未开战就损失惨重。
如今情况比早些年好,但也不能太自信,纵观大宋和西夏的战事,轻敌冒进的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
宁肯放慢速度也要稳扎稳打,钱粮消耗出去没关系,尽量减少将士们的伤亡,花钱买人命是他们赚了。
皇帝在朝会上将辽国的情况说明,朝臣虽有议论,但是和先前西夏倾国来攻时的举朝震动相比已经算是稳重。
然而朝中没稳重几天,辽国的探子再次传来消息,辽帝想要陈兵三十万于三国交界处。
赵顼:???
真来三十万啊?
稳重的朝臣瞬间固态萌发,这次比西夏倾国来攻的时候还要紧张。
大宋和西夏打仗除了李元昊在位那几年都是败少胜多,西军将士皆是善战之辈,无论如何都能把战火控制在沿边四路。
连京兆府
都不担心被战火波及,开封府更不用担心。
辽国不一样,大宋从开国就和辽国打,大部分时候都是挨打,就算澶渊之盟后安稳了几十年,谁又能保证契丹铁骑不会再剑指汴京?
河东路时常参与对西夏的作战战斗力还在,河北路的将士已经多年没打过正经的仗,他们挡得住契丹铁骑吗?
官家!事情大条了啊!
人一慌脑子就容易离家出走,朝中大臣也不例外。
某些不太认得清现实的朝臣再次跳出来说辽国挑事一定是因为张利一在雄州太嚣张,朝廷应该严惩张利一来让辽国消气。
三十万大军不是闹着玩的,这仗打不得啊!
赵顼:……
看来他还是高估了某些朝臣。
算了,去岭南过过苦日子,然后再来说遇到不讲理的要怎么办。
岭南路途遥远,要是没命回京也只能说是命不好,瘴气毒害他们都怪是他们吸气太多,他们不吸气不就不会被瘴气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