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5 章(4 / 6)

蔡挺但笑不语。

苏景殊给嘴巴拉上拉链,很好,懂了。

几十个不到千人的小部落?

千人的部落绝对算不上小,几十个具体是多少个不清楚,就算只有三四十

个,所有部落加起来也能聚起上万青壮年。

西北的番邦部落都是游牧民族,上万的青壮年相当于上万的精锐骑兵,还是“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式的精锐骑兵。

虽然这个临时部队大概率不听指挥不可控,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冒出来帮个大忙。

不愧是能在短短三年内开了两千多顷地的狠人,这才是真正的猛男,李复圭那只能说是窝里横。

蔡挺一心二用,一边听营帐里的武将讨论应敌之策一边给小年轻讲解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如今的大宋已经不是李元昊建国称帝时的大宋,他们二十多年的努力不是白费的,别的不说,情报方面绝对不会落下风。

不敢说和派去辽国的探子比肩,至少在大动作上能提前得到准确的消息。

苏景殊仔细听前辈教导,学习的机会可遇不可求,文臣的教导方式和武将是两个风格,蔡大人会和他说西北各州和西夏各地的军情民情,狄将军……狄将军只会拉他一起上战场。

话不多说,打一仗自己就明白了。

法子很不错,就是感觉浑身上下哪儿都凉凉的。

趁现在还没被拉上战场,能多听几句是几句。

沿边四路的经略安抚使和武将一同抵达庆州,有几位觉得狄青有些小题大做,荔原堡外的几个回合只是小打小闹,远不到四路全部进入战时状态的时候。

然而第二天说出这话的人就被狠狠的打脸了。

梁乙埋率兵十万到荔原堡外修筑堡寨时还假惺惺的说他们只是来修个堡寨,李复圭屠杀金汤城老弱妇孺的消息传回西夏兴庆府后,梁太后立刻下令国中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男丁全部编入军队要和大宋开战。

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所有男丁,李元昊当年打地盘的时候都没这么大阵仗,说是倾国而出也不为过。

说没必要备战的几位:……

与此同时,京城关于李复圭的处置也下来了。

李复圭和狱中自几位被他判了斩首还没来得及斩的将领全部押回京城受审,官家另派官员过来接手他留下的烂摊子。

新的庆州知州兼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王广渊是官家的亲信,官家还没当皇帝的时候就跟在官家身边,官家继位后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

论起和官家的亲近,连王安石都比不过他。

不过就算王知州收到任命书后立刻出发至少也要十天的时间,还是他不用收拾行囊路上不耽误的情况下,在他抵达庆州之前还是得由狄青暂时替他管事。

西夏倾国来攻,接下来沿边各州都要以战事为先,这么一想,他早点来还是晚点来也没什么区别。

各路主官在知道对面集结了三十万兵力后都匆忙回驻地调兵遣将安排防守,虽然他们的兵力比西夏多,但是攻方和守方不能放在一起比,边境线那么长,鬼知道西夏会从哪儿撕开口子。

西夏军号称进攻的方向是鄜延路,但是他们得到的情报却是进攻鄜延路

是幌子,西夏军的主力依旧在环庆路。

虽然不太道德,但是情报送过来后其他几路都松了口气。

李复圭被押回京受审没关系,有狄大元帅亲自出马,直接把那几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一块儿砍了都没关系。

蔡挺早年在山西这边管勾陕西、河东宣抚机密文字,当时陕西的主官是范仲淹,虽然范文正公不上战场,但是蔡大人没少和将领们一起去前线。

好汉不提当年勇,如今的蔡大人已经五十多岁,庆州还需要有个主官坐镇,他老胳膊老腿儿的就别往前线凑了。

狄大元帅安排好留守人员便率军前往极有可能成为西夏大军进攻目标的荔原堡,留下蔡大人守着空荡荡的州衙在风中凌乱。

六十多岁的老将能在战场上横扫四方,五十多岁的老臣却只能留守后方,狄青你是不是歧视读书人?

狄将军对蔡大人的不满置若罔闻,庆州肯定得留个能做主的人,战场上刀兵不长眼,总不能他这个元帅留在后方让读书人出身的蔡大人去前线。

苏景殊挥挥手告别浑身上下写满不乐意的蔡大人,为了让蔡大人心里好受点临走时还不忘安慰说新任庆州知州最迟半个月就到,实在不行的话蔡大人就等新知州到了再去前线,反正这场仗半个月打不完。

然后他就被一脚踹出了衙门。

苏景殊咧嘴笑笑,“蔡大人放心,下官绝对不会临战而退。”

要是可能的话,荔原堡外那两千多顷地也得保住。

两千多顷开垦好的田地不是闹着玩的,说他小气也好说他分不清轻重也罢,他就是受不了那么多田地荒芜下去。

百亩为顷,两千多顷地就是二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