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族长的错误推理(下)(1 / 2)

宋时明月 神话王朝 2423 字 11个月前

第四章 族长的错误推理下熬夜看书

程老二有话憋不住,他马上跳过对衣服的评价,继续说“还有,老师来的时候,身上背了一张木弓,后来我偷偷一试啧啧,好弓啊弓力强劲、矢可透甲。 无仙最新章节 就说那弓弦,我到今儿都不知,那是啥兽筋做得。”

其实,程老二谈到的“弓”,也只是赵兴用最简陋的木材,因地制宜作的简陋弓。弓弦是女人裙装上的绳带。

不过,这张弓的制法与传统弓不同它没经过火烤,直接用一根硬木弯曲而成。

制作这样的弓是有技巧的,赵兴从书上学来的技巧,自然比宋人的摸索强百倍。与此同时,经过野外求生的锻炼,赵兴的箭射的当然也不差。因为射不中猎物他就要挨饿,就要饿死。结果,他的求生本领远不是山民所能比拟的,因为他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

而程老二则是靠本能混饭,他找到赵兴,央求制作弓箭,赵兴脱口而出的指点,等于捅破了一层窗户纸,让单纯靠本能的程老二惊为天人,因而佩服的无以复加。

其实,赵兴自进入寨子,就一直以文人形象出现。但他一米八的身高,往哪里一站即显得极为雄壮,而生活在以武力求生的千里大山,武者的形象更受人尊敬。所以程老二越说众人越觉遗憾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老师,程家坳居然留不住他我们那儿得罪他了呀

程同继续回忆“我第二次发现他不简单,是在那年冬天,大雪,天寒,我请老师来,喝程夏从樊县带回来的潘生酒,可夫子仅浅酌了一下,便再也不肯尝。我再三劝饮。但夫子只说味寡,难入口

从那以后我就知道,夫子不是寻常百姓家养大的上等香茶他喝不惯,天下名酒他不入口,这可不是百姓人家养大的孩子。” 宋时明月4

族长这番话,实际上是在重复程老二的意思,但他最后的补充,却颇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

“赵乃国姓”在众人的震惊中,他扫了一眼火塘边人的脸色,继续说“赵乃国姓此人穿着打扮都不普通不过,这不是我们乡人该谈的,就谈我的想法吧。

我听说,先生宋朝先生这个称谓,是称呼道士、和尚与医生的出现前一年,秦凤大旱,二十万流民入厢,被迁徙至淮南先生不肯谈来历,最简单地说先生或许是逃亡的厢民,但我猜他可能是名厢将一位有着国姓的厢将”

所谓“流民入厢”是宋朝的一个特定政策。每逢各地灾害发生时,宋政府就将流民中身强力壮的人挑选出来,编入厢军,供给他们简单的食物、微薄俸禄或者没有俸禄,让他们服役或劳作,借此将流民中的“祸乱之源”全部掌握在手中。

然而,厢兵实际上是奴隶待遇,他们辛苦完成各种劳役,甚至被官员当家奴,所获收入仅仅是养活家人的口粮。于是,厢兵常会发生大规模逃亡。尤以大家族出生的人为甚。他们接受的教育多,手眼活泛,所以不甘心沦为奴隶,有时甚至鼓动全军逃亡。

逃跑的厢军被抓回来,基本上是死路一条,所以他们多数逃入山野间成为流贼。而如果部下逃亡殆尽,主持厢丁迁移的“厢首厢将”也会乘机逃亡,沦落成为大盗与恶贼。

程同所说的是一种猜测,这种猜测最贴近时代如果赵兴确实被强制入厢,那么他在迁徙过程中潜逃进入山林等他重回人间时,自然不肯说出来历与身份。

从好的方面讲,或许赵兴认为程家坳的程姓并不是豪门,还不足以庇护像他这样的逃亡者,万一他真说出真实身份,乡民反而难以自处,所以他宁愿保持神秘。

程同说出猜测后,程老二这个楞人还在疑惑“大哥,你怎么肯定他要走”

其实说到这里,众人已经知道,像先生这样的文武全才,既然连厢军都留不住,岂会在程家坳安身扎根。可大家也看到,程家坳这两年获得不少实惠,全靠赵兴指点,在这期间,赵兴毫无私欲,自己一分不取。这样的人,乡民实不甘心放他走。

“前几天夫子来问过落籍问题,这次他又要带学生去黄州府,我猜他要给孩子落籍”,程同沉着脸说“也许等落完籍后,夫子便偿付了我族救命之恩。再以后,他留在程家坳作甚”

其实,程同误会了,赵兴问“落籍”是在询问自己的户籍问题。但赵兴没有想到,宋朝是个宗法社会,百姓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户籍”,唯有士人才需要籍贯应试的学子需要在州府落籍,这叫“士籍”。

程同按照自己的思路猜测,赵兴出谋划策改变了程家坳的面貌。现在他急着要帮助村里登记“士籍”,如果程家坳这样的穷乡僻壤产生十名“士籍”,这份恩情足以偿付乡亲了了。自此以后,程家坳还能留下如此一位海阔天空的人物嘛

程同压根也想不到,他今天的行为触动了赵兴的权益但这不能怪他,即使现代,宗族依然可如此处置孩子们的创业。当然,从程家坳这方面讲,也不能算全错,毕竟规则如此赵兴占了人家的地,在人家地盘上搞出这些产业,自己又没一分投资,失去是必然,这也是赵兴最终放弃争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