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天过海之计,大败令狐永。赫赫有名的猛虎军被围困在台壁至邺都之间的一片狭窄区域内。只不过猛虎军的确并非浪得虚名,此刻虽说战局不利,却也不能让父皇的兵马再动半分,双方谁也不敢先行脱离战场,被对方趁机追击。但父皇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汉府督粮郎将高苏文被死死的挡在太行山脚下。猛虎粮草断绝,拿下来只是迟早的事情,晋阳汉王那里不但无兵可派,连老巢晋阳都快不保了。
两线告捷,唯独南线这边,李介甫呼延胜虽说名赫北朝众王,但是人马只有区区不到6万人,还处于南晋北卫的合击之地,却像一个参天松柏,定定的,始终不退。
“来人传本王钧旨,集思广益,求破汉府,功成之日,封候开土。”令狐农这么说并非想从士兵中寻找到人才,他真正的想法是要激励起麾下兵勇的武者心气。
“鲜卑的勇士们本王知道你们心中所思,手足不相残。心中所念,同根不相煎。然我大卫两次开国,高祖以降四声,武功彪炳,荣耀显赫,均是因为有你们的浴血披创,方才百战不折,吾等万胜之师安困于叛逆今南有晋,东有高丽,西府诸侯林总不下十余。然唯有与我们对阵的李介甫、呼延胜,才算是真正的强敌,剪灭他们,我们就可以一统北朝。大家封候拜将即在今日,随吾一战”
“随王决战”令狐隆的战前鼓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他利用大卫鲜卑人之前的辉煌战功,激励起士卒的心气。接着用封候来许愿,提高士卒求战的决心。望着士卒嗜血的眼神,令狐隆转首看看兄长令狐农,二人兄弟连心,略略用眼神交流之后,便由令狐隆向副将传令”三军听令,马步齐出”
中原这篇土地,自掘地见母的郑公开始,就成为大中华历史上的四战之地,不但这里的老百姓已经学会了纯熟的趋利避害,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倚仗对地形的熟悉而逃的无影无踪。大多数的将领也对这边的山川河流烂熟于心。
正因为这里的政治象征远远大于战略地位,所以很多真正的军人是不愿意在此打仗的,尤其像卫军这些依靠骑兵兵种优势的军事集团,更是不太愿意在这里纠缠太久。
所以令狐农在各种因素的诱导下,只好强行来打了。
他想打硬仗,李介甫同样想,汉府四条线用兵,兵源已经捉襟见肘了,西面虽说毫无动静,但毕竟窦泓手下只有几千人马,北面人家已经开始围困王城了。东面猛虎军被令狐垂困死,相比较而言自己这边的情况算最好的。
咚、咚、咚、咚
震动天地,撼人心魄的战鼓声,有章奏的敲响。踩着鼓点,伴随着每一次的鼓声,七万马步卫兵便向前走一步。整齐的方阵,鲜明的兵甲,即显示出令狐家严谨的治军风格,又显示出两个王爷与李介甫统领的汉府军绝战之心。
令狐农端坐战马之上,向来注重仪表修为的他,此刻正闭目聆听战鼓的声音,可以说令狐家的男子就是伴随着刀兵成长的,熟悉的战鼓,热切的厮杀,都是让他们血液沸腾的号角。成年以来,转战天下,大小血战,不下千起,如今他要在当年楚汉相争的旧址,再次展现一场酣畅淋漓的血战。
一旁的令狐隆同样激动万分,只要将汉府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拂去,整场伐汉之战就进入尾声了,如若大卫尽得汉府全地,北可以阴山为基,号令大漠。南可以长子洛阳为援入主中原。西面的乱局可以暂时不理会的,七国纷争的最后结果,自然是他们大卫坐享渔翁之利。父皇志不如此,而是心怀天下,到那时,付君琛没能做到的事情,他们令狐家的男儿可以做到。想到此,令狐隆的心脏突突跳了几下,连忙收拢心思关注回战场,兄弟二人合作多年,令狐农统率全局,他则负责具体的各兵种派遣和出战时机,当他观察战局时,也不由得由衷赞叹出声。
“尝闻令狐麟言道,李介甫之才,堪比吴白,想不到今日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在短短七鼓的时间内,汉府军已经在驻扎的营盘外摆下了紧密的防守阵型。
在发觉了朝廷兵马绝战的决心之后,李介甫索性也放开怀抱,大大方方的排下方圆大阵,避免不了的时候,与其继续退让,不如挺胸接受挑战,这是李介甫的信条,也是大中华民族辉煌千载的骨气。
武钢车,距长六,轨宽三,外罩铁板,四围十孔。是世界战争史上最早的装甲性武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应付骑兵的兵种了。
李介甫利用三排武钢车环形围在阵型的最外端,中间是四个整齐的步兵方阵,方阵中间是各式器械弩及分队主将的指挥场所,方阵与方阵之间是轻骑兵,往来救援及补空所用。
令狐隆只一打眼,就辨明了方圆大阵的形制及规模,李介甫带了六万人,加上呼延胜助阵,也不过七万多一些,四个方阵的步兵够上了五万多人,中间的游击轻骑差不多八千左右。咦不对七万人现在变成了六万人,这是怎么回事
“王兄事有蹊跷对面好像不见呼延胜所在”
“什么不可能呼延胜兵马乃是骑兵,你”令狐农陡然睁大了半开的二目,死死盯紧了对面的战阵,待他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