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就可出宫建府。”
“大人也说是及冠,现在几位皇子还不到年纪。”秦王淡淡的回道。
“秦王,府上二少只因为血缘就被封了郡王,几位皇子怎么就不名正言顺了”要说名不正言不顺,谁能比得上裴宴,文不成武不就不说,还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就没干过一件让人称道的事情。
秦王哼笑,回头看向说话的官员“难道不应该吗在大人眼里我儿拿不起吗”
区区一个郡王,甚至连封地和封号都是匆匆决定的,目的是为了做别家挡箭牌,他这个做父亲的还觉得委屈了呢
那位官员没说话,被秦王这样看着,定力稍稍差点的恐怕早就腿软了,就是定力好的也不过能平稳站着,不至于当众丢丑。
真要讨论这个问题,满朝文武还真没有什么可说的。秦王府姓裴,就裴家祖上为夏朝作出的贡献,裴家子嗣受什么样的封赏都不为过。也有不少人觉得如今的秦王一家子是占了裴家祖上的光,但如果是让他们恢复“贺”姓,秦王的位分只会更高。
作为定康帝嫡亲兄弟,从龙有功,是定康帝能够登上皇位的最大功臣。更不用说他本身战功赫赫,甚至不输给夏朝最有名的几位将军,也就是近几年秦王一直留在长安城,领的也都是文差,让很多人下意识的忘记了秦王本是武将,是西北令人闻风丧胆的大将军。
秦王膝下一共两子,就是靠着祖宗庇佑也能活的很好,被册封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谁让人家会投胎。
所以没人敢表达一个拿不起
武将们纷纷站出来支持秦王,奶奶的,他们在战场上流血牺牲,不就是想让家中妻儿生活的更好更美满。秦王神勇,年纪轻轻就已经指挥了几场有名的对战,也就是当时朝纲不稳,皇子王爷乱作一团,忙着争皇位,并没有给秦王庆功封赏。就是定康帝继位之后,也对那些过往闭口不谈,但是他们这些武将哪个不知道秦王当年指挥的堪称经典的几战
裴宴看着殿上百官百态,文官大致分为四派,中立占少半,其他三家平分,战斗里勉强算是旗鼓相当,太子隐隐占比最大,这是当然的,毕竟人家名正言顺。至于武将,掺和进这些事情的眼下还看不出端倪,不过陶翁山也不过是十年后之事,要是真的都处中立,陶翁山怎么可能发展壮大至斯
裴宴又看了看秦王,他父王还真是看得起他也不能这么说,应该说他们秦王府还真是有底气。那这个底气中是不是也有自己出的一份力呢,虽然可能微不可见,但裴宴希望有。
百官议事,除非特别紧急的,相互扯皮是很正常的。定康帝在拟圣旨的时候就知道这件事一定会受到很多官员的反对,他们会提这样或那样的意见,所以他选择册封了自己侄子,德不配位,总会有官员看不惯,能够分出一部分火力去。
事实证明,他的所做所想是有道理的。虽然中途闹了些不愉快,一些官员也确实提出了异议,但最终的走向都和他所料相差无几。除了庆功宴,这场宴席最大的记忆点就是七皇子受封为诚王,能出宫建府,而裴二少被封为怡乐郡王,甚至还能自选封地。
秦王饮了几杯酒,本来预备早早离席的裴宴没寻着机会离开,一直陪到了最后。中间有那样的插曲,接下来的宴席大家都心不在焉,各想心事,宴席气氛沉闷的可以,秦王又明显不悦,这样的氛围下,他一个孝子怎么能放下自己自己父亲离开他在还能陪着说话解闷。
虽然看着,秦王其实并不大需要。
离开皇宫的时候已经半下午,明明就只是坐着,裴宴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这么累。上了马车就半躺在马车里,开始闭目养神。
刚刚他们去慈安宫向皇祖母辞行,俞贵妃带着三皇子专门上前询问秦王妃和裴嘉学的近况,三皇子还说会尽快到拱辰巷拜访,父王直接答应了,都没有半分犹豫,也不知道到时候准备怎么应付三皇子。
秦王府但凡有个风吹草动,都能在朝堂上引起极大的震动,要是知道秦王直接把秦王妃拘软禁了,御史台还不定说些什么呢要是最后不得不把秦王妃放出来,裴嘉学怎么办娘亲会不会在意这些都是未知数。
还真是神烦
不过,俞贵妃和三皇子的拜访迟迟未到,因为天气不允许。那日之后,长安城飘了大雪,整整三日雪才算将停,后面又是一连串连续降温。
裴宴窝在罗汉床上,手里脚边都是汤婆子,这几天他就几乎没有沾过地。就是这样,他还是在下雪第一天染了风寒,不严重就是磨人。
头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就口干舌燥,浑身都不好受。
秦王和何侧妃心疼,拘着不让他随意出屋。正合裴宴心意,他本来就惧冷,最不喜欢大雪天往外跑,不过这段时间忙惯了,一闲下来还真是有些不适应。
本来以为自己就够倒霉的了,没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