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第140章(2 / 3)

一梦到五零 舆南 5664 字 2023-12-31

日子了,可周翠兰并不知道。

她心里正暗暗着急。

周翠兰没正经上过学,只在扫盲班里识了几个常用字,儿子柳卫华刚上了一年学,认的字也不多,所以每一回给大春写信都要请人,一般她都是请大队长柳光耀帮忙。

像她们家这种每年工分不够要拉集体后腿的四属户,在别的大队总是不招人待见,但柳光耀对待她家跟普通的社员没什么两样,可能由于他也当过兵的关系,每一回听她说要往部队寄信,都立刻答应,有时候来不及去取信,柳光耀还让人给送来。

可半年多前,周翠兰又一次请他写信的时候,他曾非常委婉的周翠兰说过一句话“现在不稳,这信啊,不一定能寄到大春手里。”

周翠兰当时没弄明白他这句话是啥意思,还以为他担心信件会丢,只傻乎乎的说了句“就算不安稳,军队里头也不能闹起来,这信最多是迟到,应该丢不了。”

柳大春外出当兵这几年,周翠兰往那边寄过很多的信,自觉已经很熟悉那边的情况了。

大春那边的军队还算安稳,主要是帮着那边开农田搞基建,这个人物完成了就会奔赴下一个目的地,所以军队的驻地时不时的有变动,每次碰到这样的情形,大春那边的回信就会延迟很久。就比如说,前年全国搞大炼钢铁,有三个多月家里没收到大春寄回来的信,后来才知道大春他们部队去了一个深山老林里挖铁矿,在里面一呆就是三个月,出来之后才接到家里的信。

周翠兰以为这一

回情况也差不多。

她连续往部队寄了八封信,刚开始只是说些家里面的琐事,比如说娘的身体状况,孩子长多高了,上没上学之类的;后来日子过不下去,丁婆子咬着牙不吃饭,要把她自己的口粮全都省给儿子和女儿,周翠兰就写信过去问问丈夫那边能不能往老家寄点吃的回来。

八封信,差不多一月一封,没有一封回信。

周翠兰心里开始发慌。

就算是换了驻地,就算是冬天大雪封山,开了春怎么也能收到寄过去的信了,一直收不到回信是个什么情况

难道说大春他真出事了难道是牺牲了

想到丈夫可能在几千里之外生死不知,周翠兰坐都坐不住了,强忍着没有在婆婆面前表现出来。

“卫华,卫红”周翠兰朝正在屋子里面看书的儿子和闺女喊,“你们出来一个人看着奶奶,我去大队部看看有没有你们爹的信。”

柳卫华放下书从西屋里走出来,懂事的说“娘,你刚跑那么老远去挑水,肯定累了,还是我替你去大队部走一趟吧,我知道咋跟大队长说。”

柳卫华觉得他爹不在家,自己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要承担的起责任,就该多替娘跑腿办事。

周翠兰摆摆手,不同意让他去,“我早上去地里揪了点红薯叶,你跟卫红两个帮着把饭给做了,我找大队长还要问问别的事儿。”

然后就火急火燎的跑去了大队部。

等柳河大队的社员们全都领到了粮食,柳光耀一直以来紧绷的神经才敢放松了下来,救济粮虽然不多,可凑合点瓜菜野菜之类的,吃到红薯长成应该不是大问题,而等到秋天收完红薯,就更不会缺吃的了。

柳光耀的心思就又转移到怎么增加大队收入上了。

他喊了柳东睿来大队部谈谈重开砖瓦厂的细节,由于涉及到要用大队账上的资金,柳东方作为大队会计也在一旁旁听着。

“现在不冷不热,正是整修房子的好时候,按照大林子你之前说的,先动员一下咱们大队的社员,再慢慢的往外拓展。”

柳东睿“我算了一下,每块砖瓦价格可以再便宜个一厘两厘的,虽然是点小便宜,但没人不爱占,而且如果

买的数量很多,价格还能再商量最好是能先定下来,把订金给交了,早点去买煤矸石,越早开窑越好。”

“可以,当然可以,咱们社员的亲戚朋友过来也可以按照和本队社员一样的价格买,重要的是先把局面给打开了。”

“东方,这一回的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账可千万别记错了,咱们这种小本买卖,可扛不住亏损”

三个人商量的正热烈,就听见“砰”的一声,大队办公室原本半掩着的木门被人大力的推开,门板撞到两边的墙上,发出巨大的响声。

三个人同时转头,疑惑的向巨响的来源看去。

一个惊慌失措的妇女从门外走了进来。

直奔柳光耀而来。

柳光耀则是拧眉看着她。

那妇女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柳光耀跟前,“大队长,今儿大队有我家大春的信没”她脸上的焦急清晰可见。

柳光耀抿着嘴没吭声。

柳东睿的位置有点尴尬。

他原本正头对头跟柳光耀商量着细节,那个妇女恰好就站到了他身边,还紧挨着。

他看着来人有点面熟,但想了一会儿也没想出来到底是哪一家的媳妇,连该怎么称呼都不知道,还是听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