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声感叹。
尤其是还有顾老先生的母亲王老夫人,在以身殉前朝之前,留下的那句遗言在先。 “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简直是,哎。
现在顾老先生能把他的嫡传弟子,派到京城为官任职,实在是。哎,小太子也只有在心里默默的替老先生叹息数声。
七想八想的小太子回过神来,才发现四位先生又都呆愣了。
对着小太子疑惑的小眼神,万斯年先生满脸苦笑,“太子殿下,为何单说顾炎武先生是“朴实治学”开山始祖”
文平之师徒三人虽然也是震惊,但是好歹是又惊又喜。因此文平之先生立刻谦虚惊恐的表示,“老师常说,天子有才之士众多,他也只是其中之一。太子殿下如此赞誉,老师若得知,肯定是觉得愧不敢受。”
小太子这才反应过来,他这样夸奖顾老先生,有点儿像皇阿玛说的,忽视了黄宗羲先生的大弟子万斯年先生“面子”。
“四位先生不要误会。孤不懂很多学问,这些只是孤的个人观点。如有疏漏之处,还请四位先生不吝赐教。”
“孤的理解,当世三大家,黄宗羲先生,王夫之先生,和顾炎武先生。”
“王夫之先生的学问朴素唯物,认为“天理存于人欲,当均天下”;黄宗羲先生的学问注重法理公正,主张“以民为本,法治天下”;顾炎武先生的学问则是朴实,注重实际,主张“文化天下,兴利天下”。”
“三位先生的主张都是济世救民的良方,安国定邦的大道理,分权,法治,富裕。”
“只是王老先生离群索居,不问世事,所著书籍暂时只在少数人之间传阅。而黄宗羲先生虽然一直在浙江书院做馆讲学,却是一直没有再北渡过。只有顾炎武先生不辞辛苦,四处游学,为天下老百姓所熟知。”
“皇阿玛和孤要的,不是一个短暂的太平盛世,而是国富民强,震慑内外,四海升平,华夏大地再无战事。”
“因此,就需要把“分权,法治,富裕”这些简单朴实的学问,应用到实际中去,传播到田间市集,为大清各个阶层的老百姓所熟知。大清各个民族的人们都能够自我觉醒,自己立起来,方为国家长治久安之根本。”
王启之看着这个金娃娃一本正经的,在绳祖兄的面前这么直白的表示,黄老先生这些年意志消沉,现在就是一个教书先生,忍不住心里乐呵。这岂不就是,所谓的越描越黑
万斯年先生忍不住又无奈苦笑,小娃娃就是这么凡是只看表面,眼里黑白分明,他哪里真的能懂得,老师和王夫之先生心里的痛苦无奈
“太子殿下,草民大致了解你的想法。你放心,关乎江山社稷的百年大计之事,家师会慎重考虑的。”
“草民有些好奇,此次大清律的稿件,太子殿下是怎么想到那些条条列列的可是有哪位法家大贤参与其中吗”
就他目前亲眼看到的几个条列,他的老师都没有研究的这么明白透彻。想想老师的岁数和多年来对于律法的钻研,大家伙儿实在是难以相信,这是出自刚刚满七周岁的太子殿下之口。
“万先生,没有法家大贤。皇阿玛说孤是小儿无知,因而无畏。”
“起因只是孤要办一个休闲读物,特别是要让女子和孩童都喜欢订阅的民间报纸,藤萝日报。当时皇阿玛不同意,担心遭到士族保守派的反对,计划着徐徐图之。”
“当时又因为在实施给汉家女子放脚命令的时候,处处受阻。皇阿玛感慨做事困难,告诉孤,他命令官员们修订大清律都好些年了,还没有丝毫进展。”
“所以孤才想到自己动手,帮皇阿玛分忧。为了赶速度,就在翰林院找了几个写字速度特别快的官员帮忙。”
四位先生互看一眼,心里是同样的复杂心酸。
难道就是因为面前这位“学皇上本着脸装大人”的小娃娃,无知无畏,打小受宠,没见过什么世间苦难,人心险恶,所以没有大人的权利欲望,也没有大人世界的等级界定,只是以一颗至纯之真的童心,就对天下万民抱有同等的仁厚善良,进而要“分权,法治,富裕天下”
万斯年先生心里对自家老师是满满的同情。
文平之师兄弟三人心里也是对自家老师满满的同情。
辛辛苦苦的到处寻求国家长治久安之道,一辈子苦读不缀,反复研究,古今论证,结果还不如一个小娃娃的“无知之言”
面对丝毫不觉得自己又多聪明灵慧的小太子,几人中最为自负的王启之也忍不住叹息,“太子殿下,吾等苦读多年,却大大的不如你的“小儿之言”。惭愧惭愧,实在是惭愧。”
小太子摇摇头,“几位先生切勿妄自菲薄,孤是看了三位大家的著作,站在先人长辈们的肩膀上才会有这些想法儿。”
“孤经常和皇阿玛说,孤只是在历代伟人圣贤的学说上,做了一个粗略的总结而已。实在不值得一提。”
“孤的玩具处,才是孤真正做的一件事儿。不过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