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默默的低了头不敢再言语。他好像, 又说错话了
“低着头做什么刚刚说要把百年后的皇阿玛天葬还有那什么海葬的时候,不是挺坦然安定,理直气壮的吗”
康熙皇帝一边对太子“凶”着话,一边觉得自己是更伤心憋屈了。
你说将来给他这个皇阿玛举行火葬仪式也就罢了, 知道了这么多“历史上的事情”后, 他也可以理解一些太子的意思。可是居然还有海葬和天葬
一想到百年后他驾崩, 躯体有可能会被太子给扔到大海里喂了大鲨鱼,或者是被扔到大沙漠里头, 被野兽或者鹰雀一口一口的吃掉, 再啄干净肉渣子, 康熙皇帝就想提脚踹过去。
更气人的是他本人这还没说什么那太子就自己先眼睛红红的, 一副好像马上要哭出来的模样, 真是把他恼的牙根痒痒。
被自己最疼爱的太子的“冷漠无情”刺激的有点头晕糊涂的康熙皇帝,选择性的忘记了小太子“泪汪汪的红通通的双眼”都是那两枚药丸子的“功劳”。
胤礽只好抬头,弱弱的喊了一声“皇阿玛”。
“喊皇阿玛也没用。皇阿玛都没说一个反对的字, 就干脆的答应你了,你倒是先委屈上了。”
摸了摸鼻子,胤礽有点儿尴尬的开口,慢慢的说明向康熙皇帝他的意思“皇阿玛, 满人的祖先女真人, 本来就有火葬的风俗, 尤其在大金,大辽这两个时期特别盛行。”
“那个时候的女真贵族们把火葬看作为一种非常吉祥和高尚的葬法。平民老百姓也因为火葬省事放心,花费少, 都跟着实行火葬。”
“虽然当时的女真人一半是因为受到了汉家佛学的影响,认为火是“大善”和“光明”的象征。一半是因为他们经常迁徙,居无定所,既是不忍心抛下父母的尸骨,却又无法随身携带,才做出火葬这个无奈之举。”
“这段历史皇阿玛知道,不用你提醒。”
看康熙皇帝一副不听他说个道道来就不罢休的样子,胤礽无奈的接着解释,那两个大大的刺激了自家皇阿玛的,“天葬”和“海葬”的下葬方式。
“据儿臣看过的资料里面,女真人在火葬风行之前,更早的时期,曾经因为周边其他民族的影响,流行过类似蒙古族或者藏族的天葬。”
“他们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而灵魂是追求自由的,最终会回归于天地万物的行列。因此当时的女真人就把亲人的遗骸搬到荒野之中,既不在上面垒个土堆遮盖起来,也不在旁边种植个树木或者立个碑作为标志。”
“这种安葬亲人的方式,是与汉人的殡葬文化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的“葬之于野,不封不树”,的墓葬方式非常类似的。”
“至于海葬,儿臣记得金史卷中有过这样的记载,把亲人的躯体用“大善和光明”的火焰焚烧干净,骨灰不设棺木埋葬于地下,而是撒向大海或者附近的河流山川,回归天地。”
康熙皇帝冷哼一声。“哦,记得还挺清楚。可是皇阿玛不同意。”
胤礽低头沉默,不知道怎么让皇阿玛理解他的意思。
亡者的尸骨如何安葬,有什么区别吗
在活着的时候把该做的事儿都给做好了,该享受的福气也都给享受了,没有任何遗憾伤心的离开人世才是正理。
可是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皇阿玛,深信人死了灵魂还会存在,而且会变成鬼怪或者神灵保佑着他们的子孙后代。
所以一定要让父祖们“入土为安”,子孙们再定期的,或者在逢年过节的日子就来拜祭拜祭,烧烧纸钱,说一说家里的情况,让祖先们安心富裕的做个好鬼,尽快转世投个富贵胎。不要在死后还天天挂念着家里的子孙们,不得安心。
“斯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 春秋战国时期的这种儒家观念影响到古华夏人们几千年,演变出来对于“鬼者”的埋葬、礼祭等各种繁文缛节。
尤其秦朝往后的各个朝代,统治者都是废除百家,独尊儒家。
不光是遵循儒家圣贤们说的“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丧葬之礼明,则民孝矣。”等等大道理;实行“以孝治天下”的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们,还把丧葬文化礼制和社会的伦理规范,以及政治规矩等等牢牢的结合在了一起。
上至真龙天子,下到平民百姓,都开始特别的重视五服之内的亲人们的“身后事”。把华夏的殡葬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备礼制。
生者和死者的之间的地位身份,荣华富贵等等,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就赋予了葬礼仪式中的各种规矩礼仪,非同寻常的意义。
由此小太子又想到了,这次来给两位皇后娘娘举行送葬仪式之前,索额图大人偷偷找到他,告诉他的那件事儿。“皇阿玛,儿臣知道大戴礼记礼察中记载的“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信死忘生之礼众矣。”,儿臣非常感谢皇阿玛的用心良苦,相信大哥也一定明白,理解您。”
那件事情发生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