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第 112 章(1 / 3)

第一百一十二章

攻城之战如火如荼。

聂延璋与恪王分别坐镇各自营内, 随时听禀战况。

到底是聂延璋这边好消息多,探子几度来报,九门全部守得是固若金汤, 恪王的军队一点都攻不上来。

不久后, 来了一道预料之中的坏消息。

探子说“太子,逆王以火箭烧城了。”

幸而这件事早就预备了应对之策, 虽是坏事, 倒也不至于于事无补。

聂延璋道“吩咐城内所有兵士帮忙灭火。”

有人领命而去。

城中兵士提水灭火, 城中百姓早已提前备好了水, 烧着的屋舍很快被浇灭, 火势短时间内就被控制住了。

恪王焦急地在营帐里等消息。

探子一来, 他就追上前去问“烧到他们后方了没有攻破城门了吗”

探子惶恐道“回、回王爷, 没有。后方的火很快就灭了,反倒我们遭到了火攻, 不得不退后。”

恪王越发惶恐, 这一战,比他想象中的艰难多了,完全没有出其不意,也没有半点其他的优势。

他闭着眼给自己顺了口气,挥手说“去, 再探, 再报”

另外几道门的探子也一一赶过来,没有一道门讨到了好处。

战事足足持续了一天一夜, 两军皆疲。

照这样下去, 援军和补给都是问题。

恪王已经在担心补给的问题,他跟众幕僚商议过后,拟定随后撤退去通州, 免得先等来了聂延璋的援军,将他们正好一网打尽了。

幕僚退下后,他仍旧心中没有把握,聂延璋布防太过诡谲,如果通州也早已被聂延璋控制了,此去通州弹尽粮绝,岂不是自投罗网

去或者不去

元若娴端了一杯酒给恪王,温柔地说“王爷,为今之计,攻正阳门已是没有指望了,需得找出九门之中最薄弱一门,集中力量冲破那道门,才有一线生机。”

恪王觉得这个主意可行,他接了元若娴手中的酒杯,一饮而尽,着人去打听各个城门的布防情况。

最后得知,应该是德胜门最薄弱,由金吾卫看守,且镇守之人只是区区状元郎王右渠,只是个初入茅庐的文臣罢了。

元若娴说“看来太子在城中是无人可用了,否则也不至于用王右渠这种没有资历的人。”

恪王点了点头,吩咐下去“再拨三千人马去德胜门。告诉承平侯,攻不下德胜门,提头来见”

元若娴愣了一下,守德胜门的竟然是魏锋程

她微微低头,想起了偷偷离开承平侯府那日的情景当时侯府里谁也不知道她要随恪王一起离开,魏锋程跟他母亲、妹妹依旧对她冷脸相待。

现在他们的境地不可同日而语了,魏家人都不知道死哪里去了,魏锋程还在前线卖命博从龙之功,而她却陪着恪王在这营帐之中饮酒。

元若娴笑了笑,等这一仗打赢了,便是她扬眉吐气的时候了。

皇城内军机处。

聂延璋听大臣汇报各处守城情况,伤亡与弹药的损耗比预计之中还要更多。

杜行渊出银钱制造的那一批火器弹丸已经消耗殆尽,京城库房里的红夷大炮不能用在这种时候,毕竟城外还有无辜的百姓。炸毁了屋舍,受苦受难的还是百姓,大臣们都不同意这么做。

更漏滴滴答答,时间一点点流逝。

这座孤城显得越发孤单沉寂,短暂的胜利后,大家都开始担忧,究竟哪边的援军会先到

再拖延下去,破城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聂延璋一天一夜没合眼,眼下正闭目休息,但他气息并不轻浅,众人知道,他并未睡着。

王侍郎有些沉不住气,在静谧的衙署里轻声问道“殿下,穆国公与刘襄,可与殿下有约定过归城时间”

聂延璋缓缓睁开眼,眉宇之色凝重。

陈福端了一杯茶过来给他润嗓子。

聂延璋喝下一口茶,又抚摸起拇指上的玉扳指,淡淡地说“先等到明天天亮。吩咐下去,让各门尽量拖延时间。”

“是。”

太子口谕传到各大门楼。

德胜门楼上,王右渠与金吾卫共同镇守,迎战一天一夜了,丝毫没有出错。

虽然他们这一处兵力的确最为薄弱,可仍然十分安定。

只不过大家都很疲倦了,听传令的人说,还要一直拖延下去,心中都觉得很苦。

要知道,他们这道门太过薄弱,如果遭遇劲敌,比别处艰难得多。

金吾卫指挥使狠狠地撕咬了一口馕饼,他望着天,只期盼着天快点黑,再快点亮起来。

王右渠则慢条斯理地吃着馒头。

金吾卫指挥使嚼馕饼的时候,不忘窥探远处魏锋程兵马的动向,他遥遥看见魏锋程手底下逐渐增加的兵马,大惊失色地喊道“郎中,不好魏王八手底下似乎多了很多人马”

他们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