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以大王的名号,世家自然就有些不好下手了。”
赵理“那他们为何不规劝大王”
那人道“因为大王没有用新鲁字。一切都是传说。大王到现在还没有一篇文章流出,在大王身边的人写的文章,用的全是纪字。就连投书用新鲁字大王才会看也都是传言,不过是那些贫家之子,以为这样会更容易获得大王青眼才推崇这个新鲁字。”
赵理“然后呢”
那人道,“然后,似乎就渐渐流传开了。”
那人走后,赵理端坐不语。他的两个侄子还在桌前默字,除了新鲁字让他们不太习惯之外,新的纸牍和毛笔倒是用得很顺利。
两个侄子见赵理好像在发呆,又像是在思考,都不敢去打扰他。
练到半夜,两个侄子告退回去睡觉。赵理却铺纸研磨,等到天亮,两个侄子前来问安,就看到赵理在榻上合衣而睡,案几上却摆着一篇写好的文章。
两人悄悄把文章拿到外面就着阳光看,看完两人都是一脸惊讶。
这是一篇在他们看来“很不要脸”的夸奖大王的文章。
他们可是知道赵理有多恨那新鲁字,可在这篇文章里,他却称这新鲁字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称大王只此一功就可名垂青史。
两人又惊又怒,候到赵理起来,不等他洗漱就拿着文章去逼问,非要他说出个理由来。
赵理说“理由理由就是大王走这一步之前,已经算了上百步。他把一件本来应该会招千夫所指的事,就这么不费吹灰之力的办下来了。世家目下无尘,却忘了,他们眼中看不见是人,是比他们多上百倍、千倍的人”
两个侄子不妨他竟然发起了怒,都被他吓住了。
赵理深深吸了一口气,又浑身无力的吐出来,摆摆手说“你们不要多想。大王神智天成,乃千古之君。这新鲁字,我们这一代的人骂,但除我们之外的百姓们却都用得顺手,等我们这一代的人没了,新鲁字就会成为真正的鲁字流传下去了。”
两个侄子不信,都道“叔叔说错了。没了我们,还有我们的子孙后代,纪字才是正统,梁帝承大纪千载江山,都不曾改纪字分毫。大王只是年幼不懂事,等他再大一些,自然就会知道错了,那时也就会改过来了。”
赵理“大王改了,百姓也已经用惯了新鲁字。”他不敢说,日后纪字只怕会被人渐渐遗忘吧。
两个侄子笑道“叔叔又说错了,百姓中才有多少识字的人啊。”
赵理往外一指“街上的都是。他们都识字,而且一开始识的就是新鲁字。”
两个侄子这下说不出话来了,乌云突然压在他们心头。
“他们早晚也会明白,他们学的字是错的。他们应该为此感到羞愧。”
可走到街上,百姓们的面上并不见羞愧,城门口的说文解字前仍是挤满了人,街上的店铺招牌,小摊上挂的幌子,统统都是新鲁字。
三人前往学府,这里就是考试的地方。
学府据说是大王选官吏的地方,但也有人说这里全是流民区的小孩子,大王是嫌他们在外乱跑乱撞,才把他们收在其中。
而赵理三人在船上听说,大王收集天下英才放进学府。
这学府到底是什么来历
考试的地方就是学府里面的大广场,广场周围还有箭靶。
赵理暗自点头,这样看来,这座学府还是会教授一些技艺的。
夏天太阳大,大家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案几,全都是用纸牍答题,题目是早就公布出去的,自来自答,答完就能走。其中不少人都是在家答好了,背好答案,来这里重新写一遍。
如此简单,赵理坐下时还看到隔壁有个人写的字难看极了,全是一团一团的黑墨渍在纸上,有的人还能把那么厚的纸牍给撕破,实在是
日后要真跟这样的人同殿为臣,那就真成耻辱了。
不过,这样“儿戏”,可见大王确实并不打算在此取才。
赵理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失望。三人答完起身,径直出去了。
二十日后,他们去学府前看名次。不出所料,三人都在榜上。
两个侄子的感受比较复杂。他们事后也学赵理写了一篇那样的文章,其中有多少真心就只有天知道了。结果真的靠这样一篇文章选上了,他们又觉得
两人找上赵理,说不想上殿了。
“靠这样的文章见大王也太羞耻了,日后被人提起,怎么见人呢”
赵理问“那你们俩想怎么样”
两人道“我们想再写一篇文章,见到大王时递给大王,如果大王肯读,那我们就留下,如果大王不肯”
两人为难的互看一眼。
虽然大王“荒唐”,但鲁国确实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这其实是他们最想不通的,大王如此“荒唐乱来”,公卿们又“尸位素餐”,那鲁国是怎么变强大的
赵理点点头,让他们去写,但是
“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