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林如海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奏章,九皇子险些被气得吐血。他在江南有范光熙,粤海有史鼎,原本这海贸生意,至少有一半已经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但是林如海这么一道奏章上去,这生意便只能归朝廷专营,自己若想插手,得想别的法子了。
朝廷代表着天下正统,谁敢相争呢但是林如海是太子的妻弟,一旦太子继位,这海贸生意,还不是落到太子手上。林如海这看似一片公心的奏章,谁知道内里夹着什么私心。
九皇子是这么看林如海的,但是这个话没人敢说。怎么,海贸生意交给朝廷还不是大公无私,难道你们一个个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都想安插自己人分一杯羹反而是大公无私吗
就,之前但凡为了争夺海贸生意而进言的文武百官,现在恨不得生生将之前说的话全吞回去。朝堂上,后悔不迭的人不知凡几。
不管百官此刻心思如何,林如海这个提议是深得太宗皇帝的心的。
太宗皇帝刚继位那几年还好,国库虽然算不上多丰厚,但到底不如后来每一年各地税银还没收上来,早已经分配好拨到哪里了。近几年国库越发的空了,各部院奏请拨款的奏折一波一波的,太宗皇帝没少为难。将海贸生意纳入朝廷专营,国库便多了一大笔进项。关键是,此法不但能增加国库进益,还不影响真正劳苦大众的生计,受影响的,无非是那些个商人的利润少了。
于是太宗皇帝点了点头,道“呈上来。”
戴权应是,走下来双手接了奏折,捧到太宗皇帝跟前,太宗皇帝接了,一目十行的扫过,还特地问了“林卿家此法,众爱卿觉得如何”
今天这个事,文武百官都知道几乎没有反驳的余地。为什么因为今日朝堂上,各个派系暗流涌动,为了海贸生意这块肥肉,争得实在是不好看。既然谁得了这笔利益都不能服众,那么朝廷得了总没人有意见吧。
等大朝会上的唇枪舌战过去,各个派系的企图暴露得差不多了,林如海再拿出奏章,直接在大朝会上堵了众人的嘴。否则怎么这海贸生意别人得了你们反对,朝廷得了你们还是反对,难道非要归了你才好吗
太宗皇帝问的时候,谁敢反对啊谁也不会嫌命长啊。大朝会上没蠢人,之前各派系官员打的什么小九九,众人自己心里清楚,太宗皇帝和其他派系也瞧得明白。这个时候出来反对,和与朝廷做对有什么区别
也是因此,方才最积极在南下办差队伍里安插自己人的九皇子系、二皇子系等,现在都十分默契的保持了沉默。
但是太宗皇帝问的时候不反对,以后便再没有反对的机会了。海贸纳入朝廷专营的事,几乎板上钉钉。林如海的效率有多高呢就是一击必中,连大朝会上商议拉锯的过程都跳过了。最多,以后各派系能够在海贸衙门的官员安插上争夺一下。
九皇子、二皇子系的官员现在不敢发言,之前就站在大局考虑的文丞相、翰林院等人却觉此法极妙,纷纷站出班列道“臣附议。”
一时间,朝堂上附议者众。
因为林如海递奏折的时间太巧了,朝堂上只有支持朝廷专营海贸生意的声音,一个反对声都没有。对于如此局面,太宗皇帝很是高兴,向来严肃的脸上也带了几分笑意“既是众爱卿都同意此法,便如此议定了。至于实施细则,众爱卿可以回去想一想,集思广益,朝会商讨而后试行。”
待得众臣口称遵旨,太宗皇帝才心满意足的宣布了散朝。
散朝后,众臣的脸色是很有意思的,五颜六色都有,大多数都不怎么好看。能好看才怪了,聪明人都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但是这是能够站在朝堂上的,哪个不是公认的聪明人,但就是这些聪明人被林如海耍了第二次了。林如海回京才不足三个月而已。
上一次,林如海用户部记账改革做幌子,把几十年的积欠都清了;这一回,林如海让群臣自己把自己架上了一个忧国忧民的道德高度。然后,你们都忧国忧民了,那增加国库收益的举措没人会反对吧。
就林如海回京之后干了两件大事,不是让各位皇亲国戚、勋贵重臣愿者上钩;就是请君入瓮。就都是套路,一次套了各家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的银子;一次套路了众人吃到嘴边的海贸生意。
你说散朝后,金銮殿前,群臣能是个什么表情。涵养好的城府深的面无表情,伪装功夫稍微浅点的就是想杀人的表情。
倒是朝会上存在感非常低的贾敬出金銮殿的时候嘴角含着笑。看了一眼二皇子的背影,贾敬觉得,遇到林如海这样的对手,二皇子输得也不算冤。
九皇子一直是个很沉得住气的人,当然他沉得住气的原因是一直智商都很够用。之前,从来都是他套路别人,甚至两年多前,差点就把太子套路落马了。但是现在,九皇子细细算来,已经被林如海套路了几回了。
自从太子逃过铁网山一劫,东宫就越来越顺风顺水,而自己仿佛走了背运一般,处处受掣肘。
一直主动算计别人的人,突然处处被动挨打,便也开始心浮气躁起来。